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已至年末,这一年,笑容和泪水同我结伴前行,迷茫与成长和我形影不离,一次次的“摸爬滚打”,带给我的不仅有跌倒的阵痛,还有丰富的经验。当下正值新旧年交替的“关键期”,更是我们选调生算算“时间账”、理理“成长单”的“好时机”。
想想是否以“吃一堑长一智”的觉悟降低时间的“试错成本”。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选调生作为刚入基层的“小学生”,缺乏经验,缺少思路,很容易在繁琐复杂的群众工作中“撞南墙”“吃闭门羹”。然而,如果一直“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那么必然会在相同、类似问题的处理上再次“掉坑”,这样一来,耗费在“试错”上的“时间成本”将大大提高。驻村过程中的某些“问题、陷阱”,是可以通过“及时总结反思”来避免的,我们选调生要时时刻刻保持“吃一堑长一智”的觉悟,通过定期“回头看”来检视近段时间、近期工作中所犯的“错误”,走入的“误区”,刀刃向内查摆究竟是“重视不够”、还是“能力欠缺”、“方法有误”,于清晰的自我认知中找出“短板不足”,在他人的点拨指导里总结出“先进经验”,通过“取长补短”找到避免“撞南墙”的“过墙梯”,少吃“闭门羹”的“敲门法”,给后续推进工作提供“方法论”指引,真正发挥驻村“错题本”的“参考价值”。
想想是否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意识推动时间的“收益增值”。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唯有始终保持锐意进取、敢为人先、迎难而上的奋斗姿态,积极担当作为、敢于善于斗争,才能胜利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党和国家将乡村振兴的担子压在我们肩上,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对我们的期盼。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选调生要想撕掉“温室里的花朵”的标签,从“生力军”蜕变为“顶梁柱”,唯有苦干实干这一条路。一分付出才会有一分收获,敢啃“硬骨头”才能练就“好牙口”,我们选调生要使“两年驻村”的“收益最大化”,就必须要一刻不停地磨练自己,让自己在基层这个“大熔炉”中“顶岗淬火”“打铁锻钢”,练就铁一般的“肩膀”和“脊梁”。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以奋进之姿扛起自身职责,积极主动、担当作为,在“纠纷调解、信访维稳、政策宣传、项目施工”的一线中锻炼,把经受的“火气”转化为工作的“底气”、自身的“硬气”,把遇到的“吃劲”转化为干事的“韧劲”、攻坚的“闯劲”,为面对“风高浪急”或是“惊涛骇浪”增添一分“从容不迫”。
想想是否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决心持稳时间的“长线投资”。基层没有大城市的车水马龙,没有夜生活的灯红酒绿,有的只是“蛙声一片”和“繁星点点”。基层是方针政策的“落脚处”,更是服务群众的“前哨站”,心中只装“霓虹灯”,没有“万家火”,是不可能在“民生答卷”上获得“高分”的。选调生的青春本就多彩,何须“灯红酒绿”来衬托,我们要保持“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决心,牢牢持稳驻村这个“长线投资”,摆正自身定位,摒弃“高学历”“高材生”的身份,把自己当作“黄土地的孩子”,“将心比心”打开群众“话匣子”,“嘘寒问暖”走入群众“朋友圈”,在“知三农”“知基层”的过程中涵养“爱三农”“爱基层”的情怀。我们要将心“扎根”基层,克服“度假”心理、“镀金”心态,以饱满的激情、豪情和深情对待群众、对待工作、对待基层,把“老乡事”当“家务事”,真正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惠及民生的重点工作做好做实做到位,在“服务群众”的道路上“行以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