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广大青年殷切寄语:“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2021年7月我从中山大学研究生毕业,在毕业这个关键的时间结点,我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抉择。我放弃了留校任职的宝贵机会,毅然选择参加选调回到家乡广西,成为了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名青年干警。到单位报到两个月后,我主动响应组织号召来到了三江侗族自治县驻村任职,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为建设壮美广西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让青春之“种”在乡村振兴的沃野上落地生“花”。
秉持初心,让“信仰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野上“扎根发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推进乡村振兴就是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到村任职后,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党中央最新的思想理论成果作为工作开展的行动指南;我用心领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作为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的精神食粮。我积极参与到村党支部的“三会一课”中,结合乡村实际开展关于民族团结、移风易俗等主题的宣讲活动,当好党的“传声筒”。我踊跃投身于“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主题党日活动中,在“党员助秋收”“撂荒地复垦”等活动中身体力行,做好群众的“贴心人”。在理论学习中铆足干劲,在政策宣讲中厚植情怀,在履职尽责中擦亮底色,让“信仰之花”向下扎根、破土发芽。
踔厉奋发,让“实干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野上“茁壮生长”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人“要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带头站稳人民立场,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作为一名法院的青年干警,我秉持送法下乡的初心使命,找准法律专长与驻村工作的结合点,实现“法官变村官”的角色转变,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发挥专长、施展才干,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当好一枚送法下乡的“螺丝钉”。
到村任职后,我争做司法为民的“贴心人”,充当村民的“第一律师”,直面村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既为被家暴的妇女维过权,又为被欠薪的村民讨过债,在一起民间借贷纠纷中,成功说服当事人主动分期偿还债务7万元;在一起保健品代理纠纷中,打消了村民冲动冒进的贷款加盟想法,并帮助其成功追回投入的7万余元。我积极推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树起村规民约“红黑榜”,让移风易俗不仅“制度上墙”,更要“行动落地”,让法治氛围不仅“可视有形”更能“入脑入心”。我抓住产业兴旺的“牛鼻子”,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坐堂问诊式”咨询服务,为集体经济项目“全天候”保驾护航,累计提供涉及网店经营、产品购销、商标侵权纠纷等法律咨询服务40余次。我在法律服务中化解民忧,在融入治理中营造和谐,在护航发展中助农增收,让“实干之花”厚植沃土,茁壮成长。
身入心至,让“为民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野上“馥郁留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选调生是“选”之于党、“调”之于任、“生”而为民的青年先锋群体,必须要在基层一线练好联系群众这一“吃饭本领”,必须要用好群众路线这一“重要法宝”,耳听八方弄清百姓诉求,为民服务心怀千家万户。
到村任职后,我秉持“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既走访慰问生活困难的脱贫农户,也向村里的致富能手学习取经。既在走村入户中俯身甘当拜民为师的“小学生”,保持“虚怀若谷,谦冲自牧”的姿态,从请教“田秀才”,拜师“土专家”中摒弃“花架子”,掌握“真本领”;又在家长里短中倾身做好嘘寒问暖的“知心人”,在挽起裤腿深入田间地头,敞开心扉走进百姓炕头中知晓“山中事”,厚植“山海情”。我“面对面”察民情、“零距离”问民需,从“厕所革命”聊到“农家书屋”从“送教上门”谈到“产业奖补”,在与人民群众同坐一张凳,同饮一壶茶中褪去“书生气”,向下“接地气”,不断牢固为民服务的初心与立场。在走访中发现村内缺乏纳凉设备后,我申请使用选调生服务群众经费为村幼儿园、卫生室以及老人协会配置了10台风扇,以改善儿童就学、村民就医、老人议事的炎热环境。我抱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挚与热忱,与村民群众同劳作共生活,亲身参与到村内“两茶”“两果”“种稻养螺”的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既见证过茶农采摘春茶的喜悦;又体会过罗汉果农点花的辛酸;既上山栽种过油茶苗,又为农户卖过百香果;既在为民春耕秋收中,感受过“粒粒皆辛苦”,又在“稻螺套养”试点项目中,让稻田奏响“欢螺颂”。我在走村入户中倾听民意,在嘘寒问暖中回应民需,在共同劳动中赢得民心,让“为民之花”花香沁人,洋溢乡间。
我作为一名到村任职的青年选调生,生逢其时,在这个时代选择成为一名选调生,就是与时代同频共振,选择成为一名驻村任职的选调生就是在争当时代的弄潮儿。我将始终谨记领袖嘱托,不忘选调初心,怀揣远大理想,扎根平凡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