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组织部长会议2月5日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进一步健全担当作为激励和保护机制”。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是推进事业发展的坚强支撑和有力保证。组织部门作为党管干部的重要职能部门,承担着“选贤任能”的政治责任和历史重任,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明确“下的标准”、考准“下的情形”、拓展“下的效果”,让该下的人“下得来”,让干部队伍整体的精气神“上得去”,真正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生态,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明确“下的标准”,让具体操作有章可循。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推动干部能下,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真正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中对“下”的情形给出了原则性、方向性的指导意见,落实到具体操作中,还必须结合各地实际予以精准化和实用化,以提高“能下”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比如,对于“政治能力不过硬”的情形,要围绕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方面,列出负面清单,将有政治能力“硬伤”的干部坚决挡在门外;对于“担当和斗争精神不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等情形,要进一步明确干部能力不足不能为、动力不足不想为、担当不足不敢为的具体表现,在检视干部时进行对照,将不想为不敢为不愿为的干部暴露出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也要立足本地发展所需、具体岗位所需,把招商引资、生态环保、城市规划等方面的业务能力,作为评定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标准,切实把那些专业素养好、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强,善于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考准“下的情形”,让考察识别精准高效。知事不深,以事择人就会“雾里看花”。唯有结合年度考核、平时考核、巡视巡察、选人用人专项检查、举报查核等工作,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观察识别甄选干部,才能实现“全息成像”。一方面要扎实开展年度考核和平时考核,对每名干部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意见,特别是对干部的缺点和不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做到贴切中肯、画像精准;另一方面,要建立从案例事例中检视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政治素质的工作机制,聚焦重点信访事项、各级通报的典型案例、群众反映的焦点问题等背后反映出的干部“六不”问题,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是否不适宜担任现职进行综合判定。功夫得下在平时,工作得做在日常。要持续深入开展“走进班子看运行情况、走近干部看德才表现、走访家庭看家风家教”为内容的日常调研,打通与纪检、信访、巡察、审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通道,形成“八小时内”与“八小时外”相贯通的干部信息“集成数据库”,切实把不出活、无实绩的干部识别出来。
拓展“下的效果”,让干部队伍激励激活。能上能下的目的在于激励干部担当、警醒干部奋起,不断激发干部想为愿为的积极性,深化有为作为的实效性。要坚持以身边事警示身边人,针对“下”的案例,广泛开展“以案为戒”警示教育,及时深挖剖析干部“能下”的深层次原因,形成警示案例,原原本本通报,切实起到警醒警示效果。“能下”不是简单的“一下了之”,这不仅可能导致部分不适任干部放任自流,陷入“一下再下”的恶性循环,还可能让干部群体产生抵触“能下”。要积极发挥“干部娘家”作用,对于被调整的不适任干部,要及时进行思想教育,说明调整原因,针对性地给出提升建议,并选取合适的岗位,引导他们在新的工作中长才干、壮筋骨。此外,在干部选任中要打破常规,始终坚持事业为上、实绩为上、担当为上的选人用人导向。对于那些能够改正错误、表现突出的干部,在经过严格的考核、讨论后,要大开“向上”渠道,他们能够再次被委以重任,作出新的贡献,从而让“能上能下”成为一汪春水,涵养出众多优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