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既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点任务。各级政府解放思想、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方法、新举措。其中,扎根乡村“沃土”、培育文化“大树”、绽放农旅“繁花”、结成振兴“硕果”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正是一把能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金钥匙”。
农文旅融合,就是要扎根乡村沃土,培育文化参天大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从顺应天时的二十四节气到因地制宜的哈尼梯田,从张灯结彩、舞龙舞狮的传统节庆到去外太空种地的美好憧憬,从“半榻暮云推枕卧,一犁春雨挟书耕”的家族传承到“邻里通有无,泉甘草无毒”的守望互助,乡土情结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乡野热土,以其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百花齐放的民间艺术、天地人和的农耕传统、引人向善的道德教化,不断为乡土文化之树供给养分;而这棵参天大树深深扎根于斯,凝聚乡魂、提振精神,守护着这方沃土。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文化是基础,要悉心培育乡土文化之树。一方面加强传承保护,固其根本。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充分发掘乡村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让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传下去。另一方面推动创新发展,荣其枝叶。去芜存菁,推陈出新,在农文旅融合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赋予传统乡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让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起来。
农文旅融合,就是要依托文化大树,绽放农旅似锦繁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乡村旅游是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的今天,可谓大有可为。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生活工作的城市居民,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地具有天然的向往。这里有“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田园风光,有“全似桃源里,游人到欲迷”的村落景致,有“采菊东篱下”的怡然自得,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丰收喜悦,有“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淳朴民风,有“衣冠简朴古风存”的传统节俗,无不使“久在樊笼里”的城市游客流连忘返。以文兴旅,以旅彰文,依托着枝繁叶茂的乡土文化大树,姹紫嫣红的农旅繁花热烈绽放,反衬得这千年古树越发光彩夺目。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旅游是关键,要竞相绽放乡村旅游之花。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基于乡村地域特色和文化资源禀赋,挖掘其独特性和稀缺性,推出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研学旅行、农业节庆等新型文旅产品,从同质化严重的传统农家乐向多业态、长链条的乡村旅游转变,提升乡村旅游的“推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规范,组织专业能力培训,优化乡村旅游品质,降低乡村旅游的“拉力”。
农文旅融合,就是要滋养农旅繁花,结成振兴累累硕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农文旅融合的落脚点正在于此。一方面,让广大农民钱包“鼓起来”。2022年中国乡村休闲旅游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从业人数保持在1100万以上,带动近900万农户发展,随着居民旅游消费意愿的进一步释放,乡村旅游势必创造更多收入。另一方面,让广大农民精神“振起来”。优秀乡土文化不仅是游客喜闻乐见的独特体验,更蕴含着凝聚人心的道德滋养,弘扬着农耕文明中勤劳善良、艰苦奋斗、朴实敦厚、亲仁善邻等优良品德。同时,乡村旅游的美好前景,也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回归乡村、扎根基层,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建设美丽乡村。在“千万工程”经验的有力引领下,万紫千红的“农旅繁花”必将结成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全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