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序更替,选调数月匆匆而过,内心感慨良多。还记得在大一的中国哲学史课堂上,老师抛出经典的“哲学三问”,引导尚显稚嫩的我学会在面向现实的哲学沉思中回望过去、读懂自我、探索未来。如今,伴随着经历的日益丰富、视野的逐渐宽广,站在新起点的我对这三个问题产生了新的视角、新的体会与新的思考。
在“研究生”到“选调生”的身份转变中感悟“我是何人”。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造就了个体的多重社会身份,而当我们专注于某项事业时,相对应的身份属性便会更加凸显。从“象牙塔”踏入“机关门”,由“研究生”变身“选调生”,在处理日常业务、撰写文字材料、入户走访群众的点点滴滴中,我愈发清晰地感知到自己从“被服务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认识到选调生“选之于党、调之于任、生而为民”的深刻内涵,领悟到“人民公仆”这一首要身份标识所象征着的责任与使命。于我而言,“我是谁”的问题不再是简单的身份确认,而是一种“自警以正身、自察以思过”的优良作风和有力武器,帮助我在自问自省自励中不断树牢公仆意识、校准初心定位、把稳前进方向。
在“他乡客”到“自家人”的心态转变中感悟“来自何方”。去年夏天,我带着满腔赤血热忱从洞庭之畔来到渌水之边,立志在青春渌口的广袤田野里挥洒汗水、实现价值。然而,当真实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知领域时,内心翻腾起的焦虑、不安与浮躁让我踟蹰不前、畏首畏尾,直到一项项地完成组织交付的工作任务,一次次地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我逐渐卸下了思想包袱和心理负担,那一句带着亲切口音的“有空再来家里坐坐”,更是让我发现自己正在慢慢亲近这片土地、了解这片土地、融入这片土地。从前我是把故土装进行囊的小镇远行者,如今我是回到乡村、扎根基层的青春追梦人,在努力做好群众自家人、说好群众自家话、办好群众自家事的过程中,“从群众中来”早已成为我“来自何处”的坚定答案。
在“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目标转变中感悟“去向何处”。“要到哪里去”的问题是关乎个人发展和未来生活的意义探索,帮助我们形成人生目标、获得发展动力。求学时,我眼中的世界是狭小的、成功的标准是单一的,片面地将努力的意义等同于“功成名就”。直到递交入党申请书,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的价值落点发生转移,不再将自己禁锢在利益得失的方寸之间,而是渴望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中完成自我超越和价值实现。当我成为一名选调生,深入乡村振兴和项目攻坚第一线,接触到那些兢兢业业、默默耕耘的基层前辈时,我更加懂得了何为责无旁贷、何为舍我其谁。“去向何处”的命题是宏大的,但于我而言亦是简单的,因为我的人生目标已深深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未来也将高扬奋斗风帆劈波斩浪、乘梦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