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从《平“语”近人》中感触“文化脉动”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苏村镇人民政府 王翼飞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播出,第七集《时代前进的号角》围绕“文化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以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的“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世而作”等名言典故为切入点,生动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厚内涵。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平“语”近人》中感触“文化脉动”,深入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坚定文化自信,勇立时代潮头,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

把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树立新时代文化自信自觉的“新风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引用《淮南子·原道训》中“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这句名言,意指世间万物都有其本源,要善于抓住根本。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文化就是其生存发展的根本。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表现出了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使我们身处现代文明社会,仍然能够探寻中华文明之“根”、沐浴传统文化之“光”、汇聚中华精神之“力”。同样,也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深厚底蕴,所以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要走自己的路。身处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深挖中华历史文化的“富矿”,从中寻找坚定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切实将文化自信转化为更加高度的文化自觉,紧握历史“接力棒”,赓续中华文脉,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切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活力脉搏”,构建新时代文化百花齐放的“新生态”。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活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气度,一方面要坚持“各美其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另一方面要做到“美美与共”,学习吸收外来文化,以文明交流互鉴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诸如追星、网红等新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秉持开放包容,保持历史耐心,正确处理“疏”和“堵”的关系,既要抵制不良文化、低俗文化,又要引导新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相契合,从而构建新时代文化百花齐放的“新生态”。

激活中华文化革故鼎新的“创新脉动”,点燃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的“新引擎”。中华文明流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引用白居易《与元九书》中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世而作”这句名言,意指文化工作要立足时代之基、回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下功夫,才能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近年来,从《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引爆流量”到汉服唐装成为“时尚新宠”,从成都大运会太阳神鸟、蜀锦、川剧变脸等众多文化元素“火爆出圈”到2024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节目“刷屏全网”,无不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生机活力。面向未来,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坚决做到“两个结合”,紧跟时代步伐,推动中华文化在内涵阐释、传播方式和呈现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以“创新脉动”激活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的“新引擎”。

发布人:12371网友xjtlen 发布时间:2024-2-26 18:17 收藏 阅读人次:1246

初审:亦星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