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经验案例

构建人才优质“生态圈” 让“近者悦远者来”

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杨昌海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今年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强调要扎实有序推进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更好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将精准服务贯穿于人才“引、育、用、留”全过程,大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

以更高的站位尊才爱才,构建党管人才新格局。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树牢“一盘棋”思维,不断完善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架构,健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机制,区委主要领导亲自领衔人才项目、开展双招双引,区委常委带头联系至少2名专家人才,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将人才工作纳入全区党建工作成效考核重要指标内容,以精准考核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下一步,我们将健全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构建“大人才”工作格局。始终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人才工作机制,严格落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相关制度,推动各级党委扛紧扛牢党管人才责任。健全人才工作考核机制,持续将人才工作纳入全区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压实党管人才责任。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常态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

以开放的视野引才育才,推动人才量质双提升。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近年来,碧江区放宽人才引育视野,坚持自主培养人才和广开进贤之路两手并抓。建立多渠道引才机制,积极参加贵州人才博览会、“千名英才·智汇铜仁”等活动,广泛发布人才(项目)需求,在东莞、深圳等地成立“双招双引”工作站,形成“以商招商”“以才引商”“以商招才”“以才引才”互推互荐良好氛围。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依托东西部协作、各级人才研修计划,采取上挂下沉、内学外训等培训方式,多方面、多层次、多方式地培育人才。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大力实施重点人才倍增行动,深入落实“百千万”人才引进工作,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创新、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学科提升,引进一批优秀人才。用好驻外“双招双引”工作站,推动人才回归、项目落地。优化整合现有人才培养平台载体和人才计划,依托“西部之光”“甲秀之光”“梵净之光”等人才培养项目,培育造就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利用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见习就业基地,挖掘和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利用东西部协作的渠道,有计划、重点地培养教育、医疗等方面急需紧缺人才,通过外引内育,着力做大人才总量、提升人才质量。

以一流的平台聚才用才,打造产才融合新高地。平台是人才交流和人才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容纳人才、吸引人才、发展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是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融合最直接、最有效的抓手。近年来,碧江区围绕申创国家级高新区,积极为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搭桥牵线,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承担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10余项。紧抓东西部协作契机,联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打造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促进碧江新型功能材料领域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围绕教育、医疗、农业等重点领域,建成一批名师名医名家名匠工作室、人才基地,有效发挥高层次人才示范引领作用。下一步,我们将聚焦“6+1”主导产业,加大重点人才平台建设力度,竭尽所能为人才提供干事平台、成长舞台。支持服务好贵州省锰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钒系催化剂工业设计中心、武陵山油茶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重点平台,集聚培养更多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以碧江高新区申创国家级高新区为契机,积极创建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争取更多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落地,推动更多研发成果在碧江落地转化。

以优良的环境留才安才,营造人才服务生态圈。人才引进来,作用发挥出来,更要关爱起来。县域城市相较于大中城市“硬设施”稍弱,更需要在“软服务”多下心力。近年来,碧江区坚持把营商环境和人才环境一起抓、同步推,高位推进“一网一窗通办”改革,在政务服务中心大厅显著位置设置帮办、代办、陪同办理服务区,为广大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出台人才安居落户、子女入学、就医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96567”人才服务热线,全天候24小时提供服务保障,有效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以建设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为契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成353个市民休闲空间和体育设施项目,全方位塑造出“尊重人才、礼遇贤士”的良好生态。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已出台的人才引进系列配套政策文件,用好“96567”人才服务热线,为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进一步完善人才关怀机制,不定期举办人才联谊会、座谈会,听取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协调解决人才在住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进一步促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发布人:f笔耕不辍 发布时间:2024-3-4 15:16 收藏 阅读人次:2039

初审:亦星 编辑:宜倍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