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关系着人心向背,是夯实发展之基的关键所在。然而基层“微腐败”因其隐蔽性、广泛性、日常性等特点,常常会被误认为“疥癣之疾”而轻轻放过,因此,我们必须要着眼小处,在整治基层“微腐败”问题中用好“微操作”,真正做到以“微”治“微”,方能无微不“治”。
用好“微资源”,强化思想教育。当前,“微腐败”不是腐败、纪不及“微”、法不责“微”等错误观念在基层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干部将“微腐败”行为隐匿在人情往来的“遮羞布”之后,在基层任性用权,贪小钱而在群众心中丢大分,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想要彻底整治基层不良风气,就必须利用好基层的廉洁文化资源,在扭转思想观念上下功夫。深入挖掘和剖析本地区查处的“微腐败”典型案例,采取编写专题案例汇编、拍摄警示教育片等方式,为基层干部敲响廉洁警钟;抓住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的特征,制作微视频、微电影,用好信息化手段整合零散资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拓宽警示教育范围。与此同时,强化基层廉洁文化建设,结合当地文化、名人故事、名言警句等内容,制作微标语、小卡片,于“润物细无声”中扭转基层干部的思想观念。
整合“微力量”,凝聚监管合力。长期以来,基层一直存在监督力量薄弱、“熟人社会”监督困境难以破解等方面的问题,致使“微权力”约束不足、基层治理失序,成为了滋生“微腐败”的土壤。因而,强化基层监督必须要剑指根源性问题,全方位整合基层监督力量,形成“严”的震慑。一方面,要激发群众力量,让监督深入人心。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准确把握群众“心之所向”,找准监督方向;畅通来电、来信、来访等渠道,积极宣传网上信访举报平台,鼓励群众积极提供问题线索,充分发挥出群众的监督力量。另一方面,要延伸监督触角,构建严密体系。上级纪检监察部门要运用好“点题”监督、提级监督等手段,紧盯基层的重点问题,有的放矢地深入一线开展监督检查,从严整治惩处;紧密与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级廉情监督员等沟通联系,打通基层监督的“最后一米”,让“微腐败”无所遁形。
深化“微治理”,筑牢制度根基。“微治理”是指在社区或乡村等微观层面,通过居民参与、协商的方式,解决民生中的微小问题。“微治理”是疏通基层治理“毛细血管”的有效手段,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治理手段的短板和不足,为构建完备规范的基层治理体系,防范化解“微腐败”风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要成立居民理事会、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等居民自治“微组织”,运用积分制、“红黑榜”、建立居民诚信档案等形式,约束与激励并重提升自治效果。持续建立健全跟踪考评、正负面清单、述职评议等制度,为基层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划清底线、厘清责任,织严织密“制度网”,缩减权力寻租空间,让基层“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