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一词带着热度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立足新征程、新形势,组织部门当有新理念、新路径,要坚持党建引领、人才引进、产业引流,以“红色引擎”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动能。
锻造党建引领“聚能环”,以组织优势助新质生产力发展之势。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先进生产力,其形成植根于中国大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势必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优势作为我们党强大而又独特的优势,其背后标注的是中国共产党高效的组织力,是中国有序前行的“中枢大脑”,是一把解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金钥匙”。因此,要全面推进产业链党建工作,将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链发展优势,全力铺就新质生产力蝶变跃升的“红色跑道”。要加大组织建设“力度”。紧扣地方产业集群培育,以产业主管部门为牵引,依托区域内龙头企业建立产业链党组织,把党建延伸到新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经络”上,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筑强“红色堡垒”。要厚植党员信念“高度”。要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企业党员人才,强化思想引领、激发主体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引导其树立强国追梦的伟大志向,不断激发党员人才科技报国的内驱力,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勇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要拓展党建共建“广度”。联合龙头企业、高校院所、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统筹推动区域内、产业链条上的党建联建,坚持信息共通、工作共推、队伍共育,推动党建联盟内部有机衔接、良性互动,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红色动能”。
激活人才集聚“强磁场”,以关键动能蓄新质生产力蓬勃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而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因此,要聚焦创新活动全过程、人才成长全周期、产业发展全链条,改革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机制,让创新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要栽好招才引智“梧桐树”。立足区域发展实际,优化产业集聚布局,研究制定引进创新人才政策,推动科技创新要素向重点地区集中、产业集群向重点园区聚集,实现科技创新人才变“单打独斗”为“攥指成拳”。要织牢人才培育“金摇篮”。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全面落实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实现市场经济、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要打造人尽其才“大舞台”。立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和行业,实行紧缺人才清单制度,靶向引进和培育“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和团队,提升用才精准度和产业适配度,让人才创新发展成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
点亮产业升级“科技树”,以融合发展务新质生产力成果之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因此,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必经之路,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协调各层级资源、各部门职能上的作用,找到政府“有作为”与市场“高效率”的最佳结合点,共建科研平台、共享科创成果、共联产销桥梁,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在产业链条上高效流转,持续激发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要下好产业规划“先手棋”。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根据本地的发展目标、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科学合理地做好产业布局,避免同质化的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形成联动发展、相互融合的良好格局。要联通科技创新“策源地”。全力支持高校科技园区优化功能布局,提高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助力高校、科研院所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成果。推动校地联动、校企联手,加速科研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让学术思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从“书架”走向“上架”。要争当产业升级“服务员”。坚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提出科技创新重大需求,以组织创新联合体、支持建设创新平台等多种方式,完善以企业为核心的服务保障机制,加快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应用进程,推动产业换核、强芯、赋智、融合,不断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