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会”闭幕一周的重要节点,在“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落实的关键年份,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来到湖湘大地,深入学校、企业、老街、村庄考察指导,意义重大深远。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的殷殷嘱托,做不负“湘遇”的时代“心”人,让“中国号”巨轮在新征程上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不辜负与“红色信仰”“湘”遇,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忠心”报国之人。“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第一站来到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这里不仅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更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百余年前,青年的毛泽东同志就是在这里,接受师长教诲,萌发报国之志,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镌刻在家国情怀中,更体现在对党忠诚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学铸魂、筑牢对党忠诚,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深挖红色资源的历史底蕴,深刻读懂什么是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坚守、什么是共产党人对“主义”“真理”的坚贞,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始终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要以实际行动诠释信仰追求,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旗帜,主动将自己的“小我”融入到国家事业的“大我”之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主动奔赴到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社会稳定风险等风口浪尖经受考验、建功立业,让信仰之舟在为国为民不懈奋斗中行稳致远。
不辜负与“为民履职”“湘”遇,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真心”为民之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湖南之行的第二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先后走进当地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种粮大户家中和村党群服务中心考察,与当地群众亲切交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西北边陲到云贵高原,习近平总书记行程万里,情怀如一,念兹在兹的始终是人民。“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公仆意识,坚定站稳“人民立场”,扛牢“为民责任”,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抓在手上,用心用情用力帮助群众解决“生命安全”的大事、“鸡毛蒜皮”的小事、“愁眉苦脸”的难事,当好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要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及时主动把身子沉下去,把步子迈出去,走进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工厂车间,了解群众“难言之隐”,辨析群众“话外之音”,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中不折不扣抓好落实,让实践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不辜负与“科技创新”“湘”遇,做“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恒心”笃定之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无论是2023年9月的“东北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关键在科技创新”,还是这次考察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党和国家始终把“科技创新”视之为“国之大者”。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源动力,科技创新是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肩负起建设科技强国的使命责任,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坚定创新信念,大胆探索、勇敢前行,在科技“无人区”潜心钻研,在“卡脖子”难题上主动出击,坚持不懈攻坚克难,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聚焦科技强国目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以高质量科技创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推动科技事业向更深处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