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文章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文章中感悟人民的力量,以“俯身向下”之姿,践行“人民至上”之旨,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为民工作。
永葆“向下之心”、深念“鱼水之情”,在提升“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服务温度中践行“人民至上”。“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做群众工作要将心比心,换取真心。因此办好为民事的第一招就是要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心系人民、情牵群众,以赤诚的真心换群众的真情,方能提升服务温度,让“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春风吹进万家门。要站稳人民立场,就是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理念镌刻在心中,要把人民群众当家人,把人民群众事当家事,真正做到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身入基层、心至基层。要摆正自身位置,把自己当成老百姓,与群众同坐“长板凳”、同说“乡土话”、同喝“一壶茶”,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用真心实意同人民群众交朋友、暖民心。多点“人情味”、沾点“烟火气”,方能让为民服务有温度。
常怀“向下之念”、善察“风雨之声”,在找准“心系黎民忧乐间”的服务角度中践行“人民至上”。每次到地方考察,总书记常常到老百姓家走一走、坐一坐,揭锅盖、问冷暖,平易近人的家常、温暖人心的问候、亲切和蔼的笑容,展现着大党大国领袖对百姓生活的细微体察。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所以,办好为民事的第二招就是问需于民,在善察“风雨之声”中,找准为民服务的角度。要走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同群众交朋友、拉家常、问冷暖。着眼于查找问题,了解人民群众生活起居、发展就业、物质生产、精神需求等方面的真实情况,聚焦急难愁盼问题,明确为民服务方向。着眼于破解问题,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用群众经验找到问题突破口。要真正将“利民之念”常怀心中,在察“风雨声”中找准服务角度。
躬行“向下之举”、笃励“凌云之志”,在拓宽“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服务深度中践行“人民至上”。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办为民事,最重要的就是将事情办好、办成。故而,第三招就是通过行“惠民之举”,践为民干事的“凌云之志”,在保证办事成效中拓宽服务深度。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实”字为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投身纾民困、解民忧、惠民情的基层一线,切实解决一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将为民之心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际效果,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要摒弃“花架子”,多练“真功夫”,以“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的实际行动躬行“惠民之举”,践行“凌云之志”,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