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经验案例

以“破”促“兴”点燃新质生产力“人才引擎”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人民政府 吴亚岚 谷晨焯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走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万里征程”,人才“引擎”不可或缺。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立足资源禀赋,紧盯发展需求,坚持以“破”促“兴”,着力解决乡村人才素质不高、培养缺位、管理粗放等瓶颈与难题,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创新、质优、先进的“源头活水”。

破“论资排辈”的思想禁锢,以“聚天下英才用之”的魄力“荟萃”新质生产力成长的“中流砥柱”。大圩镇摈弃以资历“上位”观念,遵循“能者上庸者下”原则,于五湖四海广揽优质贤才,推动生产力转型之路行稳致远。一是优化“政策环境”,让“创业好手”成为致富之路的“排头标兵”。在全省率先成立“徽姑娘”创业联合会,把妇女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发展出了以妇女为主的葡萄协会、莲藕协会等22个协会,涌现出200多名致富带头人,年营业收入近5000万元,直接带动3000多名妇女致富。二是释放“创新动能”,让“高层专家”成为科技发展的“强劲引擎”。建成三个高水平创新工作室,以科学技术为导向,瞄准数字平台、课程研发、产品设计等“赛道”,为产业发展引才、引智、引技,努力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三是培育“优质土壤”,让“新生小苗”成为乡村振兴的“星星之火”。一方面,成立选调生“圩实”功能型党支部,实施“墩苗计划”,安排选调生参与信访维稳、环境整治等重点专项工作,帮助找准定位、融入基层。另一方面,实行镇联村领导和村书记“双成长导师”管理制度,严格考察考核流程,确保选调生成长成材。

破“培育缺位”的机制桎梏,以“流水淘沙不暂停”的坚韧“锻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动能”。大圩镇积极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杜绝“引而不培”“招而不育”等现象,保障生产力转型过程不卡壳、不掉队。一是打造“一体化”电教远教培训模式,让人才技能“强起来”。利用“站点+基地+广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葡萄架下”率先启动乡村振兴直播大讲堂,每年组织授课60余次,辐射带动2000余人,有效提升群众农业专业技术。二是拓宽“数字化”电商销售培训思路,让人才素质“高起来”。整合电商优势资源,搭建安徽大圩流量创造中心,常态化开展农产品电商直播。实施“百名村播”打造计划,为“三农”研究机构、农业种植大户等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研修、培育服务,逐步组建出一支“懂大圩、爱大圩”的本土草根直播团队。三是开展“互动式”实操实练培训活动,让人才本领“硬起来”。策划“百家团队下基层”,邀请种植领域的技术专家前来开展绿色种植专题培训,打破固有的单一教学模式,让种植户学员们与专家们积极互动、充分交流,不仅开拓了眼界、增长了信心,还为聚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有力的技术基础。

破“管理粗放”的体系囹圄,以“指挥若定失萧曹”的审慎“锚定”新质生产力前进的“指路明灯”。大圩镇压紧压实“党管人才”政治责任,宽严并济,精细至微,努力把稳生产力转型方向舵。一方面,筑牢党委党校阵地,打造人才教育“前沿课堂”。建立“党校教师+省市区客座教授+知名专家+党政领导干部+先进典型+基层宣讲骨干”师资库,打造“1个主阵地+10个实践基地”培训模式,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项目现场”,让各类人才能够融入课堂、学有所用。另一方面,推进“三联四级”运作模式,实现人才管理“上下贯通”。“三联”即联学联村联户,镇领导班子不仅带领全体机关党员、村“两委”成员开展理论学习,提升学思悟践能力,还需包联村(社区)党组织,通过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一同推进民生实施项目落实。“四级”包括镇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和党员个人,通过上级谋划布局,中级落实引导,下级积极响应,推动党员干部人才不断坚定理想、锤炼党性、提升本领,真正成为“向党靠拢、为党所用”的中坚力量。

发布人:莫忘曾经是书生 发布时间:2024-4-6 22:57 收藏 阅读人次:3070

初审:图南 编辑:李一画 责编:理理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