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来到湖南考察,从党和国家的战略全局高度对湖南发展锚定新坐标、明确新定位、赋予新使命,意义重大深远。纵深来看,湖湘大地既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被誉为“天下谷源、人间陶本”,又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孕育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荣光,而“湖湘精神”的开拓与传承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史书”。笔者欲写湖南,感怀良久,写不尽其“岳麓山”一般的底蕴深厚,亦写不尽其“湘江水”一般的脉络鲜活。
不只写“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还要写其“放眼世界、胸忧天下”,厚植“好文而尚义”的家国情怀。湖湘文化在历史流变中积淀着深厚的精神内核,蕴含着心忧天下的爱国精神。在“不到潇湘岂有诗”的繁荣胜景里,从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毛主席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都体现了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精神品格。“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年轻干部要成事成才,首先要补足“精神之钙”,铸牢“忠诚之魂”。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用真理武装头脑,经常进行思想政治体检,敢于在灵魂深处闹革命,不断在真学真信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要时刻从党和人民的立场出发想问题、办事情,从政治上对“三观”提出更深一层的要求;要涵养大情怀、大格局、大境界,既心存国之大者,也胸怀岗之小计,主动将个人的理想信念,融入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
不只写“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还要写其“实干兴邦、创新发展”,激发“敢为天下先”的独立根性。湖湘沃土上盛产人才,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也哺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学大家、科学巨匠。“敢为天下先”是湖湘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共同的实践论精髓。湖南人以“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实践品格书写湖湘文化特有的率先、突破、进取、创新精神。面对近代中华大地的大变局,无数湖湘儿女前赴后继、上下求索,从魏源“睁眼看世界”,到曾国藩、左宗棠等主张“中体西用”,谭嗣同笃定“变法从流血而成”,再到黄兴、蔡锷、宋教仁等辛亥斗士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赢得“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的盛誉。“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年轻干部是党的事业的“源头活水”、中坚力量。在这个奋斗的时代,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不经历风雨是长不成“大树”的,年轻干部要成才一定要学会“自找苦吃”,保持“麦穗低头”谦卑的姿态去学习、去实践。既要砥砺“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的学习态度,永葆“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把理论、业务知识学深、用好;也要不断用心去思考、去实践,要把是否符合群众利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干好工作的“试金石”,练就管用有效的“十八般武器”,让自己多“几把刷子”。
不只写“呷得苦、霸得蛮”,还要写其“百折不挠、善作善成”,发扬“经世致用”的实践精髓。湖湘文化实质是关照现实的儒家文化,表现出立足现实的经世致用学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觉醒年代”里,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等一大批湖南人纷纷觉醒,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谱写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壮举。这片热土上发生了秋收起义、湘南起义、通道转兵等重大历史事件,留下了“半条被子”的故事、“断肠明志”的壮歌。老子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当今之中国,无疑是奋斗者的时代,作为年轻干部,我们有足够空间去施展抱负,去见“山之深远”,我们要有攀高凌险的志与力,更要有“不随以怠”的坚定与顽强,成为不断取得进步的“自胜者”。但是我们应当知道的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奔赴梦想必须跬步江山,实事求是,只有涵养山高不阻其路,涧深不断其行,流年不掩其意的坚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戒除“虚功”,努力让自己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摸爬滚打,才能真正提升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