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在“问政于民”中制定利民“好政策”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涪西镇人民政府 李星宇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政策对我们的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2019年4月15日,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华溪村,习近平总书记问得仔细,说得动情。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我们要制定适合百姓的政策,就要多到基层听民声,多在一线接地气,做“明眼人”“有心人”,才能敲开群众“心门”,更深入了解基层,拉近与基层群众间的距离,制定出对百姓好的政策,更好地服务群众,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多听听老百姓“心里话”,走进群众“家门”,做到“问需于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倾听百姓心声,不仅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表现,更是带领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重要手段。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时,深入基层听取民意,才知道当地百姓最大的问题竟是“粮食不够吃”,只有发现了问题所在,才能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如果干部一味居庙堂之高,连群众的家门都走不进去,就难以了解江湖之远的百姓故事,发现百姓的迫切需求,看到百姓人民的疾苦,那后续的工作也就无从谈起。作为党和国家的干部要想制定适合百姓的好政策,更好的为民服务,首先要能够走进群众的“家门”,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听听老百姓“心里话”,做老百姓的朋友,问一问基层企业经营有什么困难,弄清楚百姓生活有什么痛点,在增强服务内容与群众需求的精准适配中,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真正做到“问需于民”。

多坐坐老百姓“热板凳”,拉起群众“家常”,做到“问计于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实践证明,真正的智慧来自人民群众。多坐坐老百姓“热板凳”,看似朴实无华,却蕴藏着鲜活而深刻的道理,常和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才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才能广泛汲取群众智慧、切实融入决策中来。作为党员干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常和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用质朴自然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方式把“普通话”变为“地方话”、把“文件话”变为“家常话”,拉起群众“家常”,如此方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好感,甚至能收获文件上学不到、会场上听不到、办公室里想不到的金点子、好办法。同时要从细微之处见真章,在群众家中看厨房看冰箱看米缸,了解群众日常生活食物够不够、看衣柜穿的衣服有没有,详细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百姓的深切感受到党的“温暖”,这才是发现百姓问题,解决百姓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

多算算老百姓“生活账”,解开群众“矛盾”,做到“问效于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群众是我党力量之源、执政之基。作为党员干部不仅是人民诉求的倾听者、更是人民利益的维护者,在察民情后,更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人民所忧之事,才能真正使民安心。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县工作时,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毅然舍弃“全国高产县”这个桂冠,顶住压力,跑省进京,反映实际情况,减少了粮食征购任务,减轻了农民负担,这才是真正的惠民政策。作为新时代的干部要想解开群众的矛盾,首先要多算算老百姓“生活账”,做到“问效于民”,让人民群众相信我们的干部。我们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也许我们眼中的小事情,对于群众而言就是大事,烦事,闹心事,不管处理什么事情,都要以群众的利益为主,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让更多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发布人:李星宇 发布时间:2024-4-16 01:40 收藏 阅读人次:1327

初审:杨南方 编辑:宜倍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