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新媒体发展势头加速,网络空间俨然成为公众讨论社会议题最重要的场所,网络舆论也成为社会情绪以及利益诉求的直接呈现。当“人人手握麦克风、处处都是直播间”成为新常态,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势必被放在公众的“显微镜”下,这也使得部分干部产生谈“舆”色变的负面心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要想有效应对媒体和社会舆情,就必须认识到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背后,同样也藏着展现政府态度与作为的重要机遇。学会利用互联网传播放大优势,将其变为一扇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窗口,切实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从众多重大舆情与突发事件的应对实践来看,在热点事件曝光的舆论升温期,往往会伴随着各方消息传言的泥沙俱下,而部分党员干部对网络舆论一删了之的“封堵”行为、对质疑搪塞了事的“敷衍”心理,对重点遮遮掩掩的“暧昧”态度,实质暴露出的是在公众面前“怕担责”的畏怯作风,一旦放任小事件发酵成大舆情,则会产生新一轮的舆情次生灾害,使政府官方陷入更为被动的局面。因此必须秉持真诚的态度,及时将事件始末、调查进展、处置结果等信息公布于众,才能够在短时间内疏导公众的愤怒及猜疑情绪,给舆情发酵的热源降温。
当前,网络舆论场中众声喧哗,无疑会对政府发声带来挑战。在重大舆情事件中,一旦官方话语遭到掩盖,就容易陷入公信力削弱的“塔西佗陷阱”,因此党员干部必须注重利用网络媒体渠道,打造有威信力的主流话语形象,增强公众的价值与情感认同。一方面,官方媒体必须要“先声夺人”,抓住舆论的空窗期,第一时间切入公众关注的敏感点,作出权威解释、亮明政治态度、引导正面话题;另一方面,政府发言必须让公众“听得进”“听得懂”,要利用好网络沟通的双向性,用简明易懂、科学具体的方式向公众做好答疑释义工作,同时对于部分恶意抹黑、煽动对立的言论也应有力打击,最大限度遏制谣言滋生的空间。
互联网使线上线下融为一体,网络舆论也成为了反映民情民意的晴雨表。党员干部要走好群众路线、树立好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就必须将网民纳入政务监督的重要一环,注重通过热搜榜、网络大V等渠道,挖掘出社会事件引爆背后所包含的民众关切,利用大数据做好研究分析,才能把握住群众真实诉求,以问题为导向,对管理服务中存在的不足及时整改完善、对民生所呼所盼加快推进落实,对实际存在的违规违法行为重拳查处,以网络问政的“低姿态”将群众需求放在工作的出发“至高点”,以舆情为“鉴”反思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升过程中的短板,不断优化“面对面”的服务品质,才能获得公众“键对键”的真心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