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答好基层干部的“观山之问”

山东省委组织部2022年选调生、东营市垦利区胜坨镇前彩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籍翔宇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认知论的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了在某一领域内初学者,进阶者,高级者随着认知境界不同而对同一事物产生的不同看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鉴往知远,对于步入基层的年轻干部而言,层层深入地感受基层、了解基层、懂得基层,答好年轻干部步入基层的“观山之问”,才能真正走到人民群众中来,在广阔天地中大有可为。

第一层:“看山是山”,保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在学思践悟中摸清环境。体验是认知的第一个层次。看山是山,描述的是通过体验来感受,从而对事物进行初步认知。对于基层干部而言,在步入基层之前,对基层的认知受限于社交媒体的报道、他人的描述,往往形成的印象是片面、主观、不具体的,容易大而化之地把基层认定为春耕秋收、家长里短,而难以真正感受到基层迫在眉睫的问题在哪里、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在哪里,以至于在工作开展中空有一腔热忱,不知道手往哪抓、步往哪迈。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习近平总书记说干部要“常去老百姓的炕头坐坐,去农民的田里走走”的道理正在于此。多听老百姓的家常,多走乡间的小路,才能从家常中听出困难,把小路走出康庄大道。党员干部谋划基层工作,首先要从客观和实际出发,做好对基层实际情况的把控,要做到亲身感受、亲手谋划,通过自己的“一手感知”描绘出基层现状的“立体图”,才能更好地运用自身的能力和知识指导实践。

第二层:“看山不是山”,立足“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站位,在深研细悟中增长才干。研究是认知的第二个层次。“看山不是山”是指对山的认知实现从表面感官到内部逻辑的跨越,通过研究事物的规律来认知事物,这时“山”不再是“山”,而是各个内部规律串联起来而构成的系统。基层干部开展工作时不能浮于表面,要通过研究,实现工作深度从表象到内因的进阶。当前的基层工作开展中,痕迹管理比较普遍。名目繁多、多头重复的工作容易绊住基层干部的手脚,让干部陷入处理重复性、事务性工作的循环中,难以有时间把精力放在思考工作方式方法上,工作浮于表面,长此以往产生“小问题不断,大问题解决不了”的内生障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要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痕迹管理不能“重痕不重纪,留迹不留心”。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紧密结合基层减负的目标任务,梳理工作脉络,把多头重复的工作精简完成,把文山会海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问题有效规避,不让这些问题占用过多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在基层把更多时间放在研究工作方法、抓工作落实中来。

第三层:“看山还是山”,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在解放思想中笃行致远。格物致知是认知的第三层。当把客观存在的现象逻辑探究清楚,以获取超出事物本身的经验、知识和智慧,看到的才是真正的“山”。基层工作亦是如此,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使其然。基层党员干部在工作开展中要带着思考看问题,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以小见大,形成规律,才能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凝练智慧。比如要说“村BA”的爆火,不能只看到一个文娱类的现象级偶发事件,要看到背后折射出的基层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要说村歌热的风靡,不能只看到一首歌的旋律和内容,要看到其反映出的社会风貌和百姓心声里对乡村发展的淳朴期许。唯有保持清醒而深远的视角,才能从宏观上理解基层工作的“万变不离其宗”,有的放矢地找到开展工作的有效路径。这就要求基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通过“谋全局以谋一域”,要心怀“国之大者”,做到“跳出基层看基层、跳出治理抓治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更要干固基础利长远的好事,真正在实干中以“民心所向”定“工作导向”,不断实现从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

基层干部的“观山之问”,观的不只是山川湖海,更是民情冷暖,民心所向。广大党员干部身入基层时更要心入基层,在田间地头里深耕细作,在体悟民情上躬身而行,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立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地不断凝聚团结奋斗的力量,基层定会“春山可望”。

发布人:江心屿 发布时间:2024-4-17 15:42 收藏 阅读人次:1861

初审:邱莫 编辑:李一画 责编:理理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