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以“三种思维”让乡村文化遗产历久弥新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永和镇选调生 詹钰鸿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4月16日,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指出,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乡村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的结晶,蕴含了文化、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多重价值,要以系统思维、长线思维和创新思维,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乡村文化遗产。

以“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系统思维,持续深化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建设。乡村文化遗产分布广、类型多、价值高,然而在新时代却面临着重视不够、管理不便、流传不畅、融合不足等问题,亟需建立完备成熟的保护机制,确保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有章可循”。建立多方协同、区域协作的保护理念。强化政府责任意识,激发农民主体意识,培养市场合作意识,充分利用多元主体的力量;积极融入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大格局,以成线、成环、成片的保护格局最大限度发挥乡村文化遗产的价值。基层政府应当转变观念,全面认识乡村文化遗产的价值,明确遗产保护职责,以专项、专班、专人等形式护航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后一公里”。注重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流程,建立其挖掘、评估、保护、传承、利用的相关规范和条例,根据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和类型,确定保护方案,为乡村文化遗产“强根壮脉”。

以“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的长线思维,持续强化乡村文化遗产传承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也属于子孙万代。要让乡村文化遗产“一代代接下来、传下去”,关键在“人”。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古遗迹、古村、古建筑、古物等,让“旧迹”焕发“新生”离不开专业人才的修复和维护。基层政府当积极与专业团队合作,挖掘本地工匠能人,通过专业的规划设计和传统的技术方法,保留古村古镇格局,恢复老院老屋风貌。同时,乡村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萌芽和成长的“土壤”,但不少非遗项目却面临着年龄和技术断层,几成“绝响”。要完善乡村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和扶植政策,不断挖掘和扩大乡村非遗人才队伍;要积极培育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通过“非遗进村社”“非遗进课堂”等活动,在青少年的心中种下非遗的“种子”;结合乡村非遗中心、非遗工坊等空间载体建设,联合当地中小学开展“非遗+研学”的实践活动,让青少年群体在用心观察、动手实践中和非遗实现“双向奔赴”。

以“不创前未有,焉传后无穷”的创新思维,持续进化乡村文化遗产利用平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强调,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静态的“博物馆式”遗产保护模式固然保持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但却始终未能打破文化传播的空间边界和业态桎梏。要加强乡村文化遗产利用的数字化平台建设,深度融合数字信息技术,建立可共享的乡村文化遗产数据库,以丰富的文字和影像记录形成乡村“数字文明库”,为社会各界了解、研究乡村文化遗产开启“快车道”。要加强乡村文化遗产利用的产业化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建共治的乡村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模式,以凝练文化符号、融合公共文化、打造文化空间、开发文化产品、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变“展品”为“产品”,让乡村文化遗产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文化赋能乡村,遗产焕发新生。

发布人:知之执之 发布时间:2024-4-17 22:02 收藏 阅读人次:964

初审:王嗣音 编辑:宜倍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