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激活其生命力,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弘扬其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今天,让我们共同聆听“文化遗迹”的心声,涵养“忠诚、干净、担当”的精神品质。
聆听“三星堆”的心声,涵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忠诚本气。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是迄今发现的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之一,每一件文物都充满引人探索的魅力。我仿佛听见“纵目铜人面”在说“我能够洞察古今的奥秘”,“青铜人面具”在说“我面部线条简洁而有力,古朴是我真正的韵味”,“平头顶戴冠头像”在说“我彰显着古代文明的庄重与威严”。这些文物以当时的历史背景,通过夸张等艺术手法进行描绘,本质上体现了古蜀国对人民群众的重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民为重。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漫漫中华文明史,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忠于人民,将人民始终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聆听“三苏祠”的心声,涵养“克己奉公、一尘不染”的干净正气。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始建于北宋,现为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遗存。时移世易,但我还能从“三苏祠”的诉说中了解到苏轼的精神世界。这位宋代文坛巨匠一生三起三落,二十二岁参加科举考试后便名震京师,却因“乌台诗案”被贬去黄州,东山再起后却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请辞外放。纵使人生坎坷多磨难,但无论身在何处,他始终保持着“克己奉公、一尘不染”的干净正气。苏轼的诗与词,是他清廉品格的最好见证,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到“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从“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到“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同他的人一样,清新脱俗,不受世俗的污染。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年轻干部必须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年轻干部刚出“校门”走进“部门”,面对“糖衣炮弹”,要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心神,要时刻坚守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
聆听“翠云廊”的心声,涵养“长廊古柏,悠悠古道”的担当勇气。翠云廊位于四川广元市,这条以险峻著称的剑门蜀道的一段,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大自然与人类文明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所谓“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每一株古柏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翠云廊所传达的“蜀道精神”,正如诗句所描述的那样,从“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到“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通江达海,体现了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长廊古柏,悠悠古道”的担当勇气。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年轻干部要走入田间地头与人民群众推心置腹的交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责任,做到勇于担当、善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