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更应该贴近群众,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但长期以来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时效性不强、便捷性不够、服务载体单一等问题,致使群众满意度不高、幸福感不强,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够畅通。
为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拉近与居民的距离,不断增强社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近年来,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结合“四下基层”工作要求,坚持深化、实化“流动办公桌”一线办公、一线调研、一线处置的方式举措,打破“坐等居民上门”工作模式,实现“走出去”到“家门口”为群众服务,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以“流动办公桌”赋能社区治理提质扩面,变“走近”为“走进”,让现场办公更加“顺应民心”。社区党委将办公桌搬到居民门口,依托一张“流动办公桌”,广泛开门纳谏,倾听群众意见建议,并全面整合高龄年检、就业登记、交纳党费、开具证明等帮办代办事项,全方位提供政策解读、纠纷矛盾化解、法律援助等各类服务,实行“一站式”受理,就地就近办好,让群众办事从“多次跑”到“最多跑一次”,目前已累计服务辖区居民群众2.3万人次,实现小区治理的事情不出小区、社区治理的事情在社区解决。同时,立足群众需求实际,组织开展相亲会、跳蚤市场、义卖捐赠、庭院维护等集体活动以及“小区造节”“共享花园”等群众自发集体行动,为群众自组织、自治理和自发展提供熟人场景,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大大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以“流动办公桌”深化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变“纸面”为“直面”,让政策宣讲更加“深入人心”。切实将“流动办公桌”作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形载体,组织发改、工信、农水、民政等部门,全领域梳理稳岗就业、住房安全、社会保险等惠民政策,充分发挥“红柳新语”“百姓名嘴”“共享讲堂”等各类宣讲队伍作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政策补贴”“生活改善”“文化润民”“项目利民”四本账为切入点,深入街道社区、居民小区、田间地头开展集中式、嵌入式宣讲500余场次,讲清楚惠民政策“从哪来、为谁来、谁受益”,讲明白“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让群众更加真切感受党的好、念党的好。
以“流动办公桌”构筑多元共建共治格局,变“机关”为“机动”,让四下基层更加“层层入心”。坚持以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双书记”等工作为重要抓手,结合“四下基层”要求,由社区党委牵头、搭建平台、党群议事,推动包联社区的区级领导干部、包联单位和更多的在职党员参与到“流动办公桌”来,全面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同居民坐在一条板凳上交心,听群众的家常话、牢骚话、苦水话,在办实事、解民忧的同时和群众一起谋对策、想问题,共梳理出“解民忧办实事”“微心愿”“资源”三张清单,党员干部主动认领“微心愿”1300余个,累计解决户厕修建、路灯安装、道路硬化、老旧小区改造等群众最关心、最实际的急难愁盼问题1100余件,切实将单一治理转换为多元共建共治的格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