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林莺啼到无声处,春草池塘独听蛙”,“暮春晚景”更“别有一番韵味”,广大基层干部不妨趁此“暮春美景”,奔赴“基层山海”,用“实打实”的“下”之“成效”,答好服务人民的“满分卷”。
赴约“苍苍春山”,一步一个脚印走上“田埂院坝”,“说农事、讲乡音”让理论宣讲飞入“寻常百姓家”。基层宣讲是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方针“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使之成为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凝聚奋斗力量的强大思想武器。“似懂非懂”式的宣讲会让人民群众陷入“一知半解”的困局,党的“好声音”回响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广大基层干部要想将党的创新理论“精准传达”,就不能“照本宣科”“一宣了之”,要以“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党的创新理论“好声音”以“拉家常”“闲聊天”的方式传送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还要以“微宣讲”“短视频”“云互动”等方式及时对宣讲的知识有效夯实,在与人民群众“上接天下、下接地气”的双向互动中,将党的创新理论之“种”,洒向人民群众“心田”。
沐浴“绵绵春雨”,一题一个答案进入“庄稼田园”,“调农情、研症结”让调查研究飞入“寻常百姓家”。“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以“发现问题”为“首要环”,以“研准问题”为“关键环”、以“解决问题”为“结尾环”。广大基层干部要以“一竿子插到底”的韧劲走出“办公室”,走向“背阴胡同”,拿着“调研课题”,在躬身入基层、近身访民情中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与人民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在用心聆听“弦外音”、细心剖析“言外意”中获得“一手资料”,让群众盼望解决的问题“浮出水面”,从而进行问题大排查、难题大疏通,让问题见底清零、彻底解决,在环环相扣中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探寻发现问题、形成对策、破解问题、补齐短板全过程的“一线嵌入法”,助力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解民忧的有效举措。
聆听“喃喃春燕”,一事一个反馈来到“街头巷尾”,“访农情、知民意”让信访接待飞入“寻常百姓家”。“见贤思齐”,要想在“四下基层”的实践道路上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广大基层干部要用好“枫桥经验”这根“指挥棒”,变“千万里”为“零距离”,将信访接待的“工作台”由“高楼大厦”搬到“街头巷尾”,在“出题”“领题”“答题”“结题”中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与矛盾进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解决和调节,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还要在信访接待的道路上做一个“思索者”和“创新者”,不断创新“网上互动+网下联动”的模式,不断提升信访化解能力与化解效率,塑造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定期下访、包案化解的“金字招牌”,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信念让为民服务的“热血”永远“沸腾”,初心永远“滚烫”。
观赏“灼灼春花”,一处一个留影扣响“群众家门”,“亲农人、暖民心”让现场办公飞入“寻常百姓家”。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也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习近平同志在《从政杂谈》中指出:“当官,当共产党的‘官’,只有一个宗旨,就是造福于民。”基层事务“千丝万缕”、群众事情“千差万异”,广大基层干部在“四下基层”的过程中要丢掉“面子包袱”“领导包袱”“偶像包袱”,带着“真性情”“真感情”,以真心谋利民之福,以真情办利民之事,以“拜人民群众为师”的“空杯”心态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能力,保持“能力不足”的危机感,以“不沉溺于幻想、不追逐于虚荣”的姿态主动投身到解决民生难题的一线中去承担压力,到服务民生的最前线去锤炼意志,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事情办实、办细、办好,成为群众所需的“及时雨”,奋力描绘人民安居乐业的“熙熙淑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