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追寻“航天足迹”培育“卓越工程师”

山东省青州市委组织部 陈洋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4月25日,满载中华航天梦的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胜利升空,这是我国科技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其成功攀登的背后是无数“卓越工程师”的创新创造。在当前科技爆炸发展、人才供不应求的新时代背景下,打造培养一批支撑国家高速发展的卓越工程师队伍,是实现高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确保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在其岗、谋其职、尽其力,就要为他们量体裁衣、放权赋能、凝聚合力,从而使各项技术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带动更多的项目开花结果。

深耕易耨,培“主动创新之壤”。当前工程技术人才普遍存在“不缺学历缺阅历”“不缺想法缺办法”的通病,“墩墩苗”要成长为“壮苗”,亟需一个温养创新能力的“肥土壤”。高校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才培养基地,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担,结合“课程体系完善、优秀人才培养、行业协同发展”等多个维度,全面深化“协同育人”的系统观念。通过推行校地企融合,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利用“创新课堂+课后实践”“教师授课+专家分享”“网上学习+现场实操”等载体,不断拓宽专业知识获取渠道,让枯燥的学习变得“具象化”“立体化”,切实增强创新意识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引导高校同企业沟通交流、取长补短,既能让高校技术学生到企业“进炉”铸造,又能让工程技术人才到高校“回炉”深造,让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在共用共享、共促共进中,不断踏上新台阶。

修枝除草,繁“集聚创新之叶”。科研是从“0”到“1”的破局性工作,构建适合技术突破的包容生态不可或缺。要建立一整套能上能下、公平竞争的选拔机制,破除唯学历论、唯职称论等硬性指标,从工程师群体中择优选拔负责人,让专业的人领导专业的事。要赋予工程技术人才一定的自主权,使其能以自己的想法自由探索,避免无用的精力损耗,简化重复性工作,让技术人才从行政性、事务性工作抽出身来,将精力用到科研本身,潜心开展好本职工作,打造“天高任鸟飞”的宽松氛围。要加大科研方面的投入,提供更多研究经费和设备资源,完善各项福利待遇,鼓励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合法收入,为工程师群体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卓越工程师队伍中来,用扎实的技术、先进的理念,不断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播种施肥,强“技术创新之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创新不是单兵作战,需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工程技术人才在接触新技术、新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对未知的恐惧和变化的抵触,容易出现“故步自封式”创新,这种守成心态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要打破这种局面,还需通过“老带新”“强带弱”等“传帮带”机制,通过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分享与带领,引导年轻技术人才转变思维方式、丰富创新手段,变“守成”为“开拓”,从“踱步”到“跨越”。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协同合作水平,将不同成员的优势进行有机整合,团队成员之间还可以共享信息、交流思想,从而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在协作创新中,集众智、用众力,握指成拳,增强人才的“集聚效应”,在“十年磨一剑”中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

发布人:不知名网友 发布时间:2024-4-26 14:26 收藏 阅读人次:796

初审:易晗 编辑:文小汇 责编:理理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