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小枧镇扎实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执“红蓝绿青橙”五彩笔,写活小枧版“乡村游记”,探索出一套“共富新路”。
“党建引领”孕育“丰收年景”,变“单打独斗”为“组合出拳”,写活“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小枧版“乡村游记”。“党建兴则乡村兴,党建强则乡村强”,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能够为农村地区基层组织凝心聚力,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小枧镇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一是建强组织,夯实堡垒。联合7个村党组织,探索成立乡村振兴党总支,设农旅融合发展、种业科技发展、基层治理三个党支部,吸纳技术骨干、经营能人党员60余人。二是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探索出台《小枧镇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管理办法》,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范围、财务管理等进行规范,有效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良性运转,确保村集体经济收益“颗粒归仓”。
“万马奔腾”驰骋“广袤沃野”,变“空谷回响”为“近悦远来”,写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小枧版“乡村游记”。“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小枧镇坚持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一是培养乡村人才,注入振兴活力。开展农村能人计划,培养“土专家”“田秀才”42人;实施“思想大解放·汇智促发展”等项目2次;举办技能培训6次,参与人数达2300余人次,大力引导能人专家参与产业发展。二是建强社工队伍,提升服务水平。以“枧·爱”社工站为平台,通过“党建引领+社会孵化”模式,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人才,培育持证社工23人,孵化社区社会组织41个,开展外出参访、交流讨论、理论授课等社工培训10余次,参与人数达500余人次。
“绿美村居”保障“诗意栖息”,变“空心村落”为“人声鼎沸”,写活“点绿成金向未来”的小枧版“乡村游记”。小枧镇立足本土生态资源禀赋,一是农旅融合,建设片区发展“头雁”。依托农旅融合发展党支部,成立玉青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遇仙村探索实施“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六统一”经营管理,打造乡村振兴领头羊。目前,遇仙村已成功种植柑橘3000余亩,“回引”农民工230余人,示范带动邻村群众840余人,群众人均增收3000余元。二是招院引所,服务种业小镇建设。引入绵阳农科院等科研机构,以雨凤村为核心区,辐射带动洪垭、建华、天池、高乐等村居,打造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种植加工、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科技型一、三产融合示范区。目前,已完成良种制种蔬菜2500余亩,商品蔬菜及订单蔬菜2000余亩。同时,为服务园区需求,由五星、天池、高乐、三星等村居联建现代农产品集配中心,成功招租锦城物流,年租金收益36.9万元,投资回报率达10%。
“创新产业”趟出“共富新路”,变“墨守成规”为“鼎新革故”,写活“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小枧版“乡村游记”。小枧镇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编制实施新村规划,整合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不断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设施,一是凝聚辖区载体,拓宽群众服务。整合“枧·爱”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枧·爱”社工服务站(室),多点链接人才、项目、资金等资源,融合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枧·爱”社工站(室)18个,成立“枧·爱”志愿服务队20支,实施重点项目20余个,累计服务辖区群众40000余人次。二是整合上级资金,壮大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产业强村在项目渠道上的优势,将上级各类项目扶持资金进行整合,通过入股分红的方式打捆注入产业强村,达到强村产业更强,弱村收入增加的共赢格局。建华社区将项目扶持资金入股遇仙村冷链物流项目,每年保底分4万元。天池村、高乐村各利用农业项目财政补贴资金100万,三星社区自筹资金100万入股五星村蔬菜冷链集散中心项目建设,预计每年实现分红6万余元。
“乡村共治”力争“群众满意”,变“事不关己”为“事事关心”,写活“山家烟火春雨晴”的小枧版“乡村游记”。小枧镇积极践行“枫桥经验”,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社会帮扶等方面的作用,广泛调动党员干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凝聚起最强大的工作合力,形成了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一是群策群议,突出主体作用。突出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围绕“怎样建设、谁来建设、谁来管理、谁来评价”,倾听群众的意见,实现从“政府发话”到“群众当家”,积极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二是协商共治,增强治理实效。在遇仙村试点成立政协委员工作室和议事小院,邀请市、区两级政协委员,镇、村干部代表,村民代表定期开展聚才汇智、建言献策、小微协商等活动,不断推动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