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五年前,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提笔醉美西部,将蓝图绘就。如今,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西部交出蝶变画卷。谋定未来,西部地区要立足战略定位,抢抓发展前沿,统筹城镇与乡村、保护与发展、开发与开放,持续集聚发展势能,为全国发展大局增添更多“西”望。
统筹开放与发展,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揽怀姿态,求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联系紧密,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深度融合,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进一步向纵深推进,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浪潮奔涌向前。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曾经发展末梢、大道终端的西部,正通过“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机遇,走出深闺,跨越山海,登上舞台。翻开一带一路的历史长卷,从汉朝“张骞通西域”奠基到唐代“万国来朝”延伸,再到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拓展,无处不见,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和开放发展的厚重历史。鉴古照今,开放的发展模式仍是我们如今需要坚持走好的大道。为此,西部要在全局发展的“坐标系”中,找准“时空”定位、“战略”定位,坚持走好新时代改革开放之路,建强“桥头堡”,搭好“连通器”,争做“排头兵”,以高瞻远瞩的视野、海纳百川的格局、兼容并包的胸怀,主动接轨世界,大胆“走出去”,真诚“请进来”,做好“内引外联”,吸引全球要素资源,畅通双向循环,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更高质量发展。
统筹城镇与乡村,以“合则势张,合则力强”的同频共振,开辟高效能协同“新局”。“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千万工程”早已通过实践证明,协调发展才是制胜之道。当前,城乡间发展步伐趋于“同频”,生产要素流动“阀门”也变单向为双向,但客观而言,无论质还是量,城乡发展仍存在显性的不协调不均衡问题。辩证法指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联系。因此,要破解融合发展难题,答案既要往村里找,也要往城里寻,就要坚持“一盘棋”的系统思维,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建立健全城乡资源要素流动促进机制,为双向通路“铺路架桥”,以政策适度倾斜为抓手,让城乡协调发展从“当下搭线”到“长久联动”,形成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此外,融合也难免落入同质化的窠臼,失去了城乡各自的鲜明特色和价值底蕴。要坚持因地制宜、向内求索,立足城乡禀赋,探索局部个性化、整体协调化的发展思路,既发扬“共性”,也要保留“异性”,做好互补互济,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格局。
统筹保护与开发,以“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双向奔赴,涵养高品质生态“新颜”。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可以说生态是文明发展的是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从“天法道,道法自然”,到“兼乎万物,和谐共生”,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古往今来,修养于自然也修养自然,始终都是我们遵循的科学发展之道。西部拥有优良的生态资源禀赋,更要坚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高质量发展打好“强基础”,增添“绿本色”。西部地区要强化上游意识、上游担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决摒弃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大水大肥、大拆大建的老路子,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守住绿水青山。要强化绿色资源向产业端汇集,为产业绿色化发展构筑“温室”,加速淘汰高耗低能技术路线,大胆引进新技术,激发“鲶鱼效应”,持续推动产业“自迭代”,持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生态产品顺畅流动起来,实现“点绿成金”。坚持全局统筹,不断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兼顾“降碳”与“增效”,实现绿色、发展“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