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博物馆像一部望远镜,在长镜头中回望历史长河,在短镜头中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引领我们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观察世界。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学校,成为教育的第二课堂。
走进历史博物馆,鉴往知来在“方寸之间一览千年”。习近平强调:“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透过文物读历史,“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文物是中华民族成长与发展的印记,是历史的见证者。近期,武汉市博物馆推出的“惟日与月——万历展”再现大明盛景,“六龙三凤冠”、玉雕花蝶嵌珠宝金簪等展示了精美庄重的宫廷技艺和大气恢宏的皇家气度,呈现出明晚期社会文化的千姿百态,以及在大航海时代背景下中外文化的交融碰撞、贸易往来,置身其中领略大明风华。透过历史学文化,革命文物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桥梁,从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到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从湖北省博物馆推出的“荆楚百年英杰”展览到江西省博物馆推出的“红色摇篮”,革命博物馆逐渐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史教育的“红色阵地”,成为讲述革命故事的“红色窗口”。我们不宣扬仇恨,但不能忘记历史,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满目疮痍的徽章是无数个艰难岁月的勋章,褪色却依然鲜艳的红旗是无数先辈拼搏奋斗的见证,一首首昂扬激情的红歌吟诵着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一件件革命文物跨越时空长河,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崛起,见证着党的领导下的伟大复兴。透过文化强自信,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综艺节目折射出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通过文物数智赋能让文物“活起来”,虚拟现实、3D互动、全息影像、二维码“云”听讲解等高新技术,讲好中国故事让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提高古今智能互动体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走进科技博物馆,继往开来在宇宙飞船上描未来。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科技的影响无处不在,从智能手机到机器人,从医疗领域的创新到太空探索的壮丽冒险,科技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构建新时代发展格局,科普是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走进武汉市科技馆,可以看到古老的计算工具,如古希腊的天文仪器和巴贝奇分析机,以及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当今数字化世界的来龙去脉。科技艺术展览,包括数字艺术、虚拟现实创作和交互式装置艺术,感受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发展。还可以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探索未来的科技趋势,感受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科技博物馆展示了科技的演变和发展,体现历史和技术的飞速变迁,提供了互动的学习体验,激励我们不断探索和创造性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当坚定党的领导,秉持科学发展观,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推动科普和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以科普和创新双动力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走进城市博物馆,以小见大在熙熙攘攘中品民情。“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地标建筑之一,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蕴藏着一座城市的发展脉络,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市格”,了解一座城市最快的方法就是打卡当地博物馆,也是很多本地人成长中了解家乡的必修课。山东青州市博物馆展示了青州自史前文化时期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文化,专题陈列以青州地区出土石质文物、瓷器为代表,临时展览则突出展示青州明清时期书画特色,兼具展示现代青州文化艺术风貌的功能,形成了独具青州地域文化特色的展览体系。武汉市博物馆以楚文化、三国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带领大家穿越到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从东周楚墓的青铜器,到长江明珠的码头与西区,在歌舞剑影中感受汉江楚韵。具有地域特色的文物和展览描绘出一座城市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化图景,我们要善于挖掘、深入挖掘城市优势及其地域文化闪光点,将悠久历史融入日常生活和城市建设,积极探索与现代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路子,满足观众的不同文化需求,将城市博物馆变成一张响亮的名片。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博物馆承担着教育职能,是弘扬革命文化、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场所之一,每一件物品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连接过去、指引将来的符号,我们要敬畏文物,尊重历史。博物馆有着历史的厚重感,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也给予后人新的起点。“纸上得来终觉浅”,广大党员干部“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走出办公桌,走进革命博物馆,追寻红色足迹,不忘初心学习“红船精神”,利用好“红色宝藏”主动进行自我教育,赓续红色血脉,争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共绘“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