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选调笔记:大运河畔 我的杨园故里

浙江红船干部学院 中共嘉兴市委党校、桐乡市乌镇镇杨园村选调生 高祺雨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杨园村位于浙江乌镇镇南部,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农学家杨园先生张履祥的故乡,一句“大运河畔,杨园故里”道出了杨园村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机关干部到村干部,从选调生到“小学生”,从漂在水上的葫芦到扎根大地的种子,生逢其时,我想,只有与村民汗洒在一起、事干在一起、情融在一起,才能在这无比广阔的基层锻炼舞台上经风雨、壮筋骨,才能在这无比广阔的乡村振兴前景前见世面、长才干,真正变他乡为故里。

传先生遗风,迸发传统文化新活力。杨园先生张履祥的一生,潜心治学,不求闻达;性情耿直,是非分明;不求富贵,安贫乐道;著作等身,成就卓著。他为人为学、治家治业的优秀品德、“耕读相兼、不可偏废”的质朴理念,是留给我们受用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所以传承本土文化时,我们创新打造乌镇镇首家村级文化学院——“杨园学院”,通过开展暑期夏令营设置国学文化、农耕文化、自然教育等主题课程,以课程教学和益智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把农耕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间;打造文化礼堂时,我们以杨园先生耕读文化为主线,推动构建了以“务本堂”“正义堂”“合议堂”为主的特色乡贤文化礼堂,使文化礼堂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新载体、村民文体活动的主阵地;弘扬传统礼仪时,我们定期举办启蒙礼活动,通过正衣冠、点朱砂、写“人”字、诵读《三字经》等系列环节,让村内即将步入小学的新生在传统礼制中开启“人生第一课”……于是我终于知道,把顺民意的事办好,守护村落的文化根脉,是村干部难挑但偏要去挑的“重担子”。

续“两新”建设,书写土地整治新篇章。到村时,恰逢乌镇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即通过整治让农田集中连起来,让村民新房集聚建起来,让村集体经济发展好起来。但土地是村民的命根子,我们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他们的心。所以宣传走访时,我们同小组长和村民代表面对面,把政策和奖励掰开了揉碎了说给他们听;遇到误解时,我们摆事实讲道理,跟村民解释为什么他能建的面积和别人不一样;产生争议时,我们及时上报镇里寻求档案和政策依据,回应并解决纠纷土地归属问题;发生矛盾时,我们针对土地位置与面积这一核心问题,整合零散资料制作了待流转村民小组的土地权属图纸,村民们可以清楚地在图纸上看到自家的那块地……于是我终于知道,把暖民心的事办细,守护村民的土地命脉,是村干部难啃但偏要去啃的“硬骨头”。

创文明城市,绘就乡村蝶变新画卷。桐乡市正全面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作为浙江省文明村,我们知重负重、顺势而进,真正下真功夫、苦功夫、实功夫,以创建造福村民。所以整改环境问题时,我们下大力气清除积存垃圾、整治房前屋后、健全管理制度,确保无卫生死角、无杂乱现象,积极营造共建、共治、共享人居环境的良好氛围;推进天然气进村时,我们拿着宣传单一户一户走、一条一条说,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最终签约率远超过燃气公司铺设施工所要求的最低安装比例,让村民们能更便宜地用上干净、卫生、方便的天然气;宣传垃圾分类时,我们建设垃圾分类主题公园,成立由村民组长、党员、退役军人组成的“三先锋”队伍,以点带面,发挥模范作用,带动全体村民自觉践行垃圾分类……于是我终于知道,把惠民生的事办实,守护村庄的环境质量,是村干部难碰但偏要去碰的“真钉子”。

发布人:高祺雨 发布时间:2024-5-14 17:00 收藏 阅读人次:1586

初审:杨南方 编辑:理理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