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写在国际博物馆日:到博物馆里“上课去”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农业农村局 王珑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眼下,“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节假日逛博物馆渐成风尚。2024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重要桥梁,也是距离生活最近的“诗与远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青年干部不妨走出办公室,利用闲暇之余走进博物馆这所“大学校”,从中汲取中国智慧和奋进力量,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驱动创新引擎和内生动力,践行挺膺担当和为民初心。

去党史博物馆里上“思政课”,筑牢思想根基,砥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从嘉兴南湖到南昌起义,从江西瑞金到甘肃会宁,从血荐轩辕的李大钊到墨汁当糖的陈望道,从舍身为国的董存瑞到铮铮铁骨的杨根思,一代代共产党人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淬炼纯洁的政治灵魂、播撒炙热的信仰“火种”、唤起革命的觉醒力量。“思政课”绝不是应付式的 “选修课”,而是青年干部的“必修课”。我们在这所“红色大学”里与峥嵘岁月碰撞,感受一代代共产党人“薪火相传永不息”的革命精神,提升“此生无悔入华夏”的民族自豪感。“甘将风骨溶清野,玉筑寒炉也炼钢”,青年干部要始终牢记入党誓言中“对党忠诚”的庄严承诺,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斗争实践中磨练政治能力,在大浪淘沙中炼就“烈火真金”,在应对挑战中提升素质本领,用“党史之光”照亮新的赶考之路。

去农耕博物馆里上“劳技课”,积蓄成长动能,厚植“但愿苍生俱饱暖”的赤子情怀。从稻鱼共生的农耕技术,到节气时序的农耕经验,再到耕读为本的农耕文明,农耕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我们在这所“农业大学”里与古老时光邂逅,感受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的农耕智慧。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青年干部要做一颗“接地气”的种子,把“基层沃野”作为青春事业的起跑线,厚植为民情怀、锤炼服务品格,站稳人民立场,置顶“群众呼声”,践行为民宗旨,永远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躬下身子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在新时代奔赴“人民满意”的壮丽山海。

去科技博物馆里上“科学课”,汲取硬核力量,锤炼“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昂扬斗志。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从甲骨文中的日食记录到“墨子号”,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数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坚持不懈、接续奋斗,凝聚成科技发展的蓬勃伟力。我们在这所“理工大学”里与先辈们对话,感受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青年干部作为最有生命力、最热血的新生力量,应发挥敢想、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主动“赋能充电”,补齐能力短板,不断提升自身“含金量”,主动在伟大时代“登台亮相”,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勤与困难“较量”、敢向考验“宣战”,向着既定目标勇毅前行,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辉煌。

去艺术博物馆里上“美学课”,涵养政治品格,永葆“非淡泊无以明志”的高尚情操。从青铜器到五大名窑、八大名瓷,从书法到国画,艺术作品展现了人文思想的各类艺术形式,沉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在这所“艺术大学”里与瑰宝们同框,感受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力透纸背、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艺术的本身,就是真善美的力量。”艺术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能培养高尚情操,还能无形中净化心灵,从而帮助我们“向内生长”,摆脱低级趣味。“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青年干部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时刻自律自省自警自励,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定期吹拂思想“杂尘”,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友”,以清空、清零、清静之姿去求解、求道、求真,以“真善美”执笔擘画青春“最美”画卷。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博物馆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让我们与博物馆“双向奔赴”,到博物馆里“上课去”,从珍贵文物中汲取精神滋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厚度,把握历史规律,增强政治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奋进力量!

发布人:柿柿皆顺意 发布时间:2024-5-15 01:09 收藏 阅读人次:1766

初审:吴晓 编辑:李一画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