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人要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怀揣着这份深刻寄语和殷切希望,我开始了在重庆璧山区福里村践悟嘱托、挥洒热血的蹲苗岁月,基层海阔天空,事业磨砺人心。我也在勤学善思中“精”通了业务,在促膝长谈中增添了地“气”,在为民服务中凝聚了心“神”,找准了人生定位,刻就了人生信条,把稳了人生航向,努力当好村民信赖的勤务员、宣讲家、实干家,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绚烂绽放。
在勤学善思中“精”通“勤务员”业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下村锻炼之初,因为缺乏基层实践经验,我曾感到过“本领恐慌”。在村干部的悉心“传帮带”下,我开始认真学习村干部处理尖锐矛盾的方法与技巧,尝试去调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用地纠纷,给不满“低保”发放的农户讲清政策,召开“院坝会”宣讲森林防火知识,把村民的“家门”当“校门”,把农户的“困难”当“课题”,努力做到带着政策方案上门,满载村情民意而归。现在的我,通过实实在在的基层锻炼,我深深地理解了“让群众听懂、学会、用好”才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加有信心有决心,以青春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开花结果。
在促膝长谈中涵养“宣讲家”“气”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多接地气,才能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不带着深厚感情去联系群众,就可能是‘作秀’”。川渝方言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刚参加工作的我既不懂“方言土语”,说出的话“书生气”又比较重,面对矛盾纠纷时慌张无措、哑口无言,收获“门外汉”的尴尬评价。为了能与村民拉近距离,我开始细心揣摩村民们的发音特点,努力把普通话换成璧山话,将集体经济与分红划等号、将环境整治落脚到修路修厕,用群众熟悉的方式解读政策信息,把宣讲会变成“拉家常”,“乡音土话”帮我一点点真正打开福里村的大门,搭建起了与村民的“连心桥”。现在的我,从不认识4352名村民到荣幸地成为第4353名福里村民,完成了从大学生到基层公务员、从他乡客到家乡人的转变。
在为民服务中炼就“实干家”精“神”。基层工作无小事,事事关乎民生、件件关乎民心。下村蹲苗期间,我抓住全区脱贫攻坚交叉检查、全市脱贫攻坚抽查的契机,走访了村内的脱贫户、五保户和低保户。在走访过程中,我学会从住房、饮水、厕所等基础设施入手,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墙面相册奖状等细节入手,掌握群众居住环境、家庭收入和子女上学就业等情况。在走访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村企共建”这一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独特魅力,村民们通过“土地入股”村内运输和农业等公司,实现闲置资源的盘活,土地租金和年底分红的“双重”红包,也大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幸福感。现在的我,从不熟悉福里村区位到走过福里村4.3平方公里,深度了解村情村貌,更坚定了我为民服务的初心、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