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截至2023年底,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3项。中国“非遗”家底有多厚,赶紧跟随《先锋文汇》一起走进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关于非遗,你了解多少?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二、中国非遗知多少?
数据告诉你!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非遗工坊6700余家。
已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共计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610个子项。
截至2023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太极拳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图片作者: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人民政府 薛光浦)
京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图为梅兰芳扮演的最后一出戏《穆桂英挂帅》剧照(1959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文中提出: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
而这几年,无论是国风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的爆火,还是《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文艺节目的走红,背后是国风潮流的“出圈”,这些作品,在引领、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新的“国潮”,青少年也变得越来越愿意去了解和体验非遗。
近年来,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长铺镇积极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断丝弦锣鼓始于明代,以打击乐为主,间以丝竹音乐伴奏,在宿松县流传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图片作者: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长铺镇长铺社区选调生 王军香)
2024商丘·潮汕双忠文化交流暨非遗展演大巡演活动中,被誉为“空中芭蕾”之称的宁陵县省级非遗项目肘歌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图片作者: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委组织部 杨琼)
贵州省关岭自治县通过采取“非遗文化进校园”师带徒等方式,大力培养苗族刺绣、剪纸、芦笙制作及演奏、盘江小调演奏等非遗人才。(图片作者:贵州省关岭自治县委组织部 杨梦男)
我国是非遗大国,从传统技艺到传统礼仪、节庆,涵盖了中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呈现。“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新时代青年要接力传承,守正创新,通过加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真正让优质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