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热播的《我的阿勒泰》火了,连续在各个平台刷屏。这部改编自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的剧,原生态呈现了李娟和母亲及高龄的外婆随牧民迁徙、流动的日常:开杂货铺,当小裁缝,去大山深处采野生木耳,春天沙依恒布拉克草原上鼓胀的帐篷,夏季牧场上喧嚣盛大的阿肯弹唱会,入冬后瓷实的迢迢雪路……作家本人将自身经历融入剧本,让文字的生命力得以延展。
无论是散文集还是电视剧,无论是现实的李娟还是剧中的李文秀,对于我们工作在基层的年轻人来说有一重特殊意义:她在新疆的大草原上始终坚持自己所热爱的写作。写作环境甚至是漂泊的,还没有伍尔夫所说的一间独立书房。“阿勒泰”就像是我们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所爱。
成为拔节生长的草木,“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张凤侠一家随着牧民转场的过程中,在朝戈家借住了一晚,朝戈奶奶看着他们破旧的衣裤问道:“你们为什么穿得破破烂烂?”张凤侠不好意思地解释称:“一路跋山涉水,太过颠簸,不想把好衣服穿坏了。”朝戈奶奶听后笑着感慨:“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呀。”青年选调生如同“拔节生长的草木”,面对新面孔、新环境、新工作难免会有点“摸不着头脑”,究其根本,是实地走访不够,是调查研究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作为一名选调生,应该在大好春光中领会调查研究之道,沉下心来做调研,贴近群众听民意,扑下身子干实事。从“百花齐放春满园”中领会同心合力之道,开展调研工作时切忌“孤芳自赏”“一枝独秀”,更应紧密联系群众;从“山寺桃花始盛开”中领会辩证分析之道,在调查研究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入山问礁,入水问渔”,抓住关键、把握矛盾、洞察规律,练好开展工作的“基本功”。
服务淳朴真实的人民,“一条条羊道,是千百年走出的记忆”。李娟笔下这样写道:“那些深陷在碧绿山坡半腰上的羊道,纤细而深刻。十几条,几十条,甚至上百条并行蜿蜒,荡着巨大而优美的力量。”这些走过几十上百次,甚至上千次的道路在诺大的草原上 “半永恒” 地存在着,像是羊儿们之间无声的交流,也像是前人为后人在引路,是草原与牧民们之间交流的文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学会沟通是我们与群众保持密切血肉联系的关键。基层工作纷繁芜杂,波骇云属,处理起来需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有时会有些急躁。但在面对群众时,应本着“倾耳听之,耐心待之”的态度,克服自己的负面情绪,与老百姓共坐一条板凳,才能掌握群众的真实诉求,才能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言语措辞需“接地气”,不玩“官腔”,不耍“滑调”;摒弃“官本”,践行“民本”,“察民情、知民意”只是第一步,还需要“解民忧、暖民心”。作为一名选调生,应该在充分剖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所学,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用自身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用干部的“负责笑脸”换群众的“满意笑脸”。
助力悠然振兴的乡村,“看似骗人的石头,骗不了脚踏实地的人”。有的人大老远特地跑到阿勒泰捡玉,希望能借此一夜暴富。但事实上,山上大多都是普通的石头,虽然看起来光泽透亮,但实际并无价值。生活在牧场的老人对此笑着解释:“这些看似骗人的石头,骗不了脚踏实地的人。”在乡村振兴前行路上,坦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才会有更多惊喜发生。“志无休者,虽难必易;行不止者,虽远必臻。”乡村振兴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方方面面,是一项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曾劝勉广大青年干部“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作为选调生,面对乡村振兴这一宏大课题,我们要看清“局势”,在工作中培养“十个指头弹钢琴”的能力,勇于挑“重担子”、啃“硬骨头”,捧“烫手山芋”,在摸爬滚打中练就过硬的担当本领。“山横水掩路欲断,崔嵬可陟流可乱。”要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毅品格跨过重重阻碍,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想信念共织乡村振兴这一幅锦绣繁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