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选调札记:导师帮带情 与君娓道来

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石城镇选调生 周国威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转瞬间,我在广东湛江罗笛埇村的“驻村生活”已然度过了两个春秋。两年间,村情走访、产业调研、平安夜访、房屋安全排查……罗笛埇村的村头巷尾都遍布着我的足迹,我日渐学会如何将“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理念具化为为人民办实事的行动;日渐懂得“乡村振兴”并不是简单的四个字,而是代表着每一位村民的“柴米油盐”;日渐明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无尽付出。这一路的转变和成长都离不开我的两位成长导师——石城镇王副镇长、石城镇罗笛埇村党总支部邓书记。他们既是引路人,也是见证人,与他们相处的“课堂场景”且听我娓娓道来……

课堂场景一:村情村史篇

半白的发丝、黝黑的脸庞、和煦的微笑,常在办公室里悠然地泡茶……这便是我眼中罗笛埇村邓书记的样子。他虽年逾半百,但处理事务时却毫不马虎,不仅精通致富之道,更对村里的大小事务了如指掌。

“邓书记,我们村为啥叫罗笛埇村呀?”初到罗笛埇村委会——这个衔接我学生生涯与公职生涯的“初始站”,就听到人们问起“罗笛埇村”这个独特的村名的源由。邓书记坐在办公桌前,轻啜一口茶水,徐徐说道:“‘罗笛埇’源于村中曾经繁茂的罗笛竹,先辈便以‘罗笛埇’为名建村。”从此,我的“驻村日记本”上的第一处笔记,郑重地记下了这段村名的由来。

在邓书记的带领下,我越发了解罗笛埇村。从村里的户数、村民外出务工情况,到土地流转、年收入等基本情况;从红白喜事到企业和合作社的经营状况;从村民之间的矛盾到他们的困难……邓书记仿佛一本行走的“罗笛埇百科全书”,无论我提出何种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

在罗笛埇村的日子里,邓书记不仅是我的导师,更是我的朋友,经常与我分享一些他年轻时在外经商、村里工作的经验,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罗笛埇村的知识,更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受益匪浅。

课堂场景二:入户走访篇

来罗笛埇村报到的第一天,王副镇长便作为镇挂点罗笛埇村的班子领导与我相识,对我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由于语言沟通的障碍,我在开展驻村工作时便遇到了一些困难。王镇得知后,不仅亲自教我方言,传授工作经验方法,还经常找我谈心、给予支持。为了帮助我更好地融入基层生活并扎实工作,王镇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带我深入村民家中走访,引导我用脚步丈量“罗笛埇”。“想干好农村工作,就要勤走、会看、常记,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群众的心坎里”,这是王镇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随着我对村落布局和村民生活的逐渐熟悉,我日渐懂得这不仅仅是一句工作嘱托,更是一种历经实践凝练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勤走”,让我融入了罗笛埇村的每一个角落。穿梭在田间地头,行走在村间小巷,每一次步数的增长,都让我更加熟悉这片土地,也让我更加深入村民的生活,引导着我开展工作时更贴合实际;“会看”,让我进一步了解民生实际,在细心观察村民的生活方式、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在村庄的发展变化中,我发现了许多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细节,这些细节让我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对我日后的工作有着极大的帮助;“常记”,让我收获了一整本的村情小记,我随身携带民情日记本,记录下每一次的走访经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些记录已然成为了我宝贵的财富,它能帮助我回顾过去的工作,总结经验教训,为我后来的许多工作提供了资料参考。

课堂场景三:清正廉洁篇

“要拧紧思想‘总开关’,迈好履职‘第一步’。”“做政府工作,要自警、自省、自重、自律。”这两句话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当王镇确定为我的成长导师后,他第一次叫我去办公室谈心,并不是讲什么工作教条,而是强调了“做干部先做人”的原则。自此,除了定期与我进行谈心谈话,了解我的思想动态外,他还经常跟我讲述警示教育案例、党员先进事迹等,让我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鼓励我多接触人、走近人、了解人,也提醒我“交往有原则,不搞小团体”“农村是熟人社会,但面对迎来送往中的小恩小惠和人情请托,要以防微杜渐、慎终如始的心态绷紧拒腐防变这根弦”。在导师言行的潜移默化下,我不断增强防腐拒变的自制力,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观念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一名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的青年干部。

不知不觉,驻村已满两年。回顾这两年,我在组织的关怀下、导师的悉心帮带下,茁壮成长,收获颇丰。今后,我将以更坚定的信念走好每一步,不负师情、不负期望、不负人民。

发布人:12371网友tn171j 发布时间:2024-5-22 17:49 收藏 阅读人次:1831

初审:楚搴 编辑:理理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