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在“文旅融合”中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永和镇选调生 詹钰鸿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分工协作、狠抓落实,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要聚焦空间、业态、服务与资源的融合,不断推动乡村环境、乡村经济、乡村组织和乡村文化繁荣振兴,用“文旅融合”的“浓墨重彩”绘就乡村兴旺发达的“新图景”。

文旅融合要以空间融合为基础,科学规划推动乡村环境蝶变。乡村空间是文旅内容的基本载体,其不同于城市的独特自然地景、建筑风貌和场景构成具有丰富的乡土文化价值。文旅空间融合的目的除了将乡村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凸显出来,更要致力于实现当地居民“山清水秀”“村美院净”的美好生活需求。打造一些“点”,摸清乡村底数资源,以闲置农房、闲置空间为抓手,置入便捷居民和游客的公共服务点,创造展示乡村形象、丰富居民休闲的活动场所。形成多条“线”,厘清乡村主次交通路线,结合山、水、田、传统建筑等文旅资源形成内部生活与外部展示的多条动静线路、主题线路等。合理布局“面”,做优乡村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在遵循当地环境特征和传统格局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各单元交互效能,并为乡村未来的发展留足空间。

文旅融合要以业态融合为核心,转型升级提升乡村经济实力。农业是乡村经济最基础的“底色”,文旅融合的核心就是要通过多种载体、多种渠道、多种平台,在传统的生产性农业这抹“绿色”上增添更为丰富的色彩。鼓励、支持不同产业主体成长,形成农户、工坊、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种业态载体同心并力、表里相济的产业发展格局,差异化发展多种业态类型,宜小则小、宜精则精,推动生产性农业向休闲性农业转型。拓展业态融合的各种渠道,做强做实线下生产能力和销售市场,积极开拓畅通线上售卖渠道;做优做细零售产品质量和销售体验,也要鼓励市场主体开拓产品批发市场,提升产品品牌影响力。对接业态融合的多种平台,除了“资本入村”构建商业平台外,还可通过搭建区域性的合作平台,形成与周边乡镇互联互通、互惠互利的区域文旅格局,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文旅融合要以服务融合为保障,集成共享赋能乡村组织治理。无论是吸引人们“赶烤”又“复烤”的山东淄博,还是出动了神秘鄂温克族的“冰雪尔滨”,抑或是“热辣滚烫”的甘肃天水,社交网络带来的“热度”过后能久久留在人心、吸引游客不远千里再去一次的,一定是旅游目的地各类服务带来的“温度”。乡村文旅融合要重点关注服务融合,推动乡村村民治理走向现代公民治理,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治理体系。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下,组织建设“利民又利客”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集成游客服务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公共服务载体,健全志愿者服务机制,不断提升游客旅游消费的便捷性、满意度。同步出台各类文旅政策,逐步推动乡村治理模式协同化、规范化、人性化,基层政府和村民共同参与乡村建设,形成乡村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文旅融合要以资源融合为抓手,整合集聚激活乡村文化活力。从因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大火的凤阳邑,到“村BA”火出圈的台盘村,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村落走到台前,这背后都离不开各类资源的挖掘整合和价值共享。总书记强调“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要充分挖掘乡村原有的资源与特色,注重资源效益的“放大”和特色的“强化”,而绝非不假思索地“照搬照抄”“另搞一套”。要通过资源融合促进文旅融合,不断提升乡村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产业资源、人文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通过整合资源输入输出渠道,实现乡村发展需求和资源结构的精准对接,将集聚效应转化为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不断激发多元主体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结合当地特色塑造文化品牌和形象IP,打造系列民俗节庆活动,充分激活乡村文脉延续的内生动力,让文化传承和延续从“无人”到“人人”。

发布人:知之执之 发布时间:2024-5-23 20:43 收藏 阅读人次:1958

初审:向阳 编辑:李一画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