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乡村的基础,也是实现“强村富民”的本钱。为有效遏制耕地撂荒,充分挖掘保供潜力,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鱼塘乡打好手中的“土地牌”,让丰富的土地资源成为全乡“强村富民”的超强“引擎”。
油茶林下“参”两金,立体农业构建兴乡新“太”势
鱼塘乡近一年来高效完成耕地流出整改1551.03亩,完成率131.4%,切实让撂荒地种起来、活起来、管起来,把“沉睡地”变成“粮袋子”,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在鱼塘乡鱼塘村田畴沃野,大型挖掘机、推土机、铲车往来穿梭,轰鸣声响彻山间,一方方田块伴随车轮滚动,不断变宽变长变平。昔日的撂荒地,如今变成丰收在望的良田。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种下了一垄垄太子参苗,更是让原本丢荒的田地上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鱼塘村围绕“强村富民”三年行动,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太子参产业为依托,积极探索“太子参+油茶”林下套种新模式,利用撂荒地、低产低效林地、退化经济林地等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同时在180亩油茶林下套种矮茎作物太子参150亩,引导农户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组建专家服务队,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立体经济,让一块地实现了“双丰收”。
站在鱼塘村罗家湾制高点,一块块梯田从山脚延伸至山顶,层层叠叠盘山环绕、纵横连片,如壮丽画卷震撼人心,似岁月年轮装扮山川。
板蓝根成“金棍棍”,利益联结绘就富民新“蓝”图
走进牛场坡村500亩板蓝根种植基地,长势喜人,绿意扑面而来。在去年年初,这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牛场坡村党支部积极谋划,确定把板蓝根种植作为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的一项举措,与整治撂荒地相结合,确定把撂荒地复耕栽种板蓝根后,村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第一时间对撂荒地进行复耕,才有了如今500亩板蓝根种植基地。
牛场坡村按照“企业+经济组织+农户”的运营模式,引进第三方企业发展中药材种植,通过与铜仁板蓝根大王生态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推行“务工挣薪金+分红享股金+流转得租金+经营赚现金”的“四金”利益联结机制,引导种植大户、散户种植板蓝根中药材近500亩,并由公司保底收购,确保种植户的利益。
板蓝根种植周期短,种一次收三年,每年能收一到两次,投资小收益高,平均亩产8000斤到12000斤不等,按照市场价6毛一斤,预计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全村200余户股民群众分红200-300元不等,共享发展红利,进一步实现集体经济与群众收入双丰收。
“公司直接收购板蓝根原材料,通过加工后销往上海、苏州以及国外等地,订单式的产销方式可以解决村民板蓝根销售的后顾之忧。”板蓝根基地负责人何会宇说道。
沃野新绿好“丰”景,稳粮增收开拓强村新“稻”路
鱼塘乡充分发挥气候和地理优势,盘活土地资源,大力实施“旱改水”土地治理工程,通过提质改造1.9万余亩水稻田,让低产地、荒地转变为利于机械化耕作的良田,有序推动耕种作业,进一步稳定和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围绕种植水稻、流转水田等实现持续增收,把发展水稻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重要手段。同时,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粮食生产提供丰厚的“沃土”,全力筑牢全乡粮食安全根基,助推乡村振兴。
在高峰村,农户趁着晴好天气,也早早谋划春耕生产。在已经翻耕平整的土地上,村民撸起袖子,挽起裤腿,将一块块已经出芽的的早稻秧盘整整齐齐地摆入农田进行育秧。
“我们采取先培育种子发芽再将秧盘移放田间的方式进行育秧,可以有效提升育秧成功率并节约成本。而且我们的秧盘密度大,25个60*30公分的秧盘出的秧苗可以插一亩地。”该村家庭农场负责人姚军介绍道,“乡党委、政府在土地流转和农业用水等各方面对我们的支持力度很大,为我们提供了灌溉抽水设备,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宽水渠、拓宽道路,让我们的机械设备更有效率。”
“鱼塘乡立足农业大乡定位,持续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逐步完善机耕道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机合作社代耕+农户自耕’方式,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和村集体等新型经营主体依法流转撂荒耕地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以稳面积、提单产为目标,推动小田变大田,解决耕地撂荒问题,助力村集体和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全乡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鱼塘乡党委副书记、政府乡长谢凯说道。
把“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盘活的背后,是鱼塘乡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扎实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缩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