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济南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和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坚持“三问于民”,在“烟火人间”听民声、在“田间地头”汲民智、在“关键小事”暖民心,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驶向人民美好生活的彼岸。
问需于民,在“烟火人间”听民声,将“人民诉求”作为风向标。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太行深处,在低矮的土坯房与群众嘘寒问暖;武陵腹地,在黑黢黢的木屋里问情况、拉家常;长江大港,在作业码头撑着伞冒雨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总是言传身教作表率,将人民诉求作为“风向标”,把群众所思、所盼变成所议、所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广大党员干部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诉求作为“哨声”,入百家门、坐百家凳、听百家话,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聊“柴米油盐”、问“家长里短”,把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小事作为“头等大事”,一件一件落实,用心用情用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问计于民,在“田间地头”汲民智,将“人民参与”作为动力源。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在波澜壮阔的历程中,党始终把人民作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风雨砥砺、植根人民,筚路蓝缕、依靠人民,不断交出载入史册的答卷。现代化道路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必须继续坚定不移以民为师。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将焦裕禄寻兰考治沙妙计、沈浩求小岗村致富之策作为榜样,放低姿态当“小学生”,投身改革发展主战场、乡村振兴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在“田间地头”虚心求教,在“厂矿车间”诚心问策,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把群众“请进来”,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挖掘他们智慧的“富矿”,不断把“土方”转化为推动发展的“良方”。
问效于民,在“关键小事”暖民心,将“人民满意”作为目的地。人民是“宇下”的“知屋漏者”,是“草野”的“知政失者”,是工作成效的阅卷“考官”。实践证明,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能以“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以民为秤才能让工作与满意“同向而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群众满意是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群众认同度、满意度作为工作的唯一标准,聚焦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民生最突出的短板、生活最现实的需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把“点滴小事”做到群众心坎上。要开门问效,通过意见箱、民生热线、微信平台等载体,置工作于群众监督之下,把“评头论足”作为改进工作、修正偏差的“良方”,及时“回炉”“补课”,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