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民族强。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让我们借节日之名,向默默耕耘、勇攀高峰的科技工作者道一声“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的付出与奉献,我们要赓续你们彰显出的爱国、协同、求实奉献精神,无畏时代浪潮,勇立潮头、乘风破浪,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擎“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之“火”,点燃“舍我其谁”的“爱国之炬”。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我国科技工作者用他们最本色、最纯粹的方式,用一项项科技创新的成果不断书写出他们对于祖国和人民最忠诚的热爱。他们满怀爱国情、高擎报国志,有“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也有“当祖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这些大义凛然的铿锵誓言生动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信念,也充分说明我国的“科技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工作者爱国史”。“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广大党员干部要铸牢“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理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书写新征程上的壮美忠诚篇章。
擎“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求实之“火”,点燃“披荆斩棘”的“奉献之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然而科技创新没有捷径,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国科技领域能实现诸多从“0到1”的跨越,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韧。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从青年到暮年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才发现青蒿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农业科研一线兢兢业业五十余载,殚精竭虑、梳耙耧犁致力实现“禾下乘凉梦”。新征程上,各种艰巨的任务、复杂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在所难免,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涵养“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择一事、忠一事、爱一事,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以“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毅力征服新征途中的“娄山关”“腊子口”,切实为科技强国的梦想汇流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擎“同舟共济扬帆起”的团结之“火”,点燃“和衷共济”的“协同之炬”。“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硬……”这首《团结就是力量》传唱了70多年,历久弥新,一次又一次地激励着14亿多中国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蓝鲸号、天宫一号、水陆两栖飞机AG600、“蛟龙”号、国产航母等国之重器都是一项项宏大系统的工程,需要数千个单位、数十万科技工作者通力配合、密切协作。“人民科学家”叶培建和他的航天团队从方案设计、探测器研制到建模等全过程通力合作,才得以在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等航天工程中实现突破。实践表明,同舟共济、齐心合力、群策群力是中国科学精神的高度凝练。基层工作面上范围广、线上牵扯多、点上分工细,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厚植“团结之色”、融聚“团结之力”,在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变“各想各事”为“同频共振”、变“各唱各调”为“众人合唱”,让“团结之花”在基层常开长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