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选调日志:驻村的“三碗饭”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大陇镇选调生 张洋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吃饭是每一个人每一天都会做的事,与家人吃饭、与同事吃饭、迎新饭、家常饭、团圆饭,有时候重要的不是饭,而是那顿饭的人与事。

不知不觉在安徽龙潭已经吃了一年的“饭”,我也实现从“那个选调生”到“咱们村小张”的蜕变,在这之中,有三顿饭让我难忘,他们也开启了我为民服务的漫漫学习路,谨以此记录,望与大家共勉。

第一碗饭:在与村初识的“迎新饭”中种下为民服务“真心”。

入职龙潭村的第一天,我吃到了当涂特色大肉面,这也是我驻村的第一碗饭。

“别嫌弃啊,今天中午时间紧张,就只能就近吃碗面了”。饭桌上,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中,我认识了村委的成员,对自己的工作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也明白了为什么会时间紧张。村内正在进行医疗保险的缴费工作,很多老人都会在吃完午饭后,顺道遛弯来缴费。为了不让村民走空,大家就需要随时待命。“小张你来得巧,赶上忙的时候,正好也能认认人,了解了解村里情况。你别小看医保这380块钱,对不少人来说是很大的事,所以待会儿对村民要有耐心。”书记的这段话说得稀松平常,但一下午的时间,无论是书记还是其他村干部一直不厌其烦地为每一位村民讲解缴纳流程,甚至可以比村民更快地报出身份证号码。在他们为村民细致讲解和贴心服务中,我明白了什么叫“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为人民服务“真心”之种也在我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驻村选调生,身处国家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我想只有勤走村路、勤问民意,才能绘制清晰的村情村貌图;只有学会倾听、广纳意见,才能用群众语言做好群众工作;只有扑下身子“有行动、有回想”,才能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

第二碗饭:在自给自足的“家常饭”中领悟为民服务“真理”。

镇食堂并不提供晚饭,在吃了几次泡面后,我意识到这不是长久之计,我需要“自给自足”。

买好一堆材料后,我手忙脚乱地开始了第一次做饭体验,不出意外,成果根本无法入口。看着乱七八糟的厨房和黑漆漆的排骨,我突然感觉自己好像一无是处,做饭是这样,工作也是。我以为可以在村里大展拳脚,却发现校园里所学的专业知识无法应对现实问题。村里负责党务的姐姐第一个发现了我的不对劲。“小张,你就是太着急,我还羡慕你学历高呢,你缺乏的是经验,我少的是专业知识,正好我俩互帮互助。”在姐姐的鼓励下,我成了她的“小尾巴”,信用村信息采集、纠纷调解、惠民政策申请、党建台账整理,慢慢地,我发现基层工作似乎没有那么难,我不再为撰写村内立项材料而慌乱不已,也不再为不认识村民而感到尴尬。这一次,我明白了选调生为什么一定要深入基层,因为只有在一线“摸爬滚打”,才能掌握为民服务“真理”。

欲善其身,先利其器。作为选调生,我们刚出“象牙塔”,初踏“机关门”,面对复杂的基层工作,天然存在不知村情、不解民情,无法将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问题。我们必须自己“做饭”,从头学习,向书本学理论、向群众学经验、向实践学本领,在将所学内容与乡村振兴、防汛救灾、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的结合中,不断掌握为民服务的“真理”,才能避免出现“双手摁白纸,两眼望青天”的尴尬处境。

第三碗饭:在细水长流的“工作饭”中笃行为民服务“真事”。

除了第一次的“迎新饭”、日常的“家常饭”,身为基层工作者,每天最离不开的就是食堂的“工作饭”。

工作一个多月,我对于食堂的饭菜不再如最初那么期待,对工作最初的激情好像也在流失,尤其是看着研究生同学们“五光十色”的朋友圈,再想到自身每天繁复的基层工作,我开始有些迷茫,工作也出现懈怠。在我又一次看着餐盘里的饭菜发呆时,“小张啊,看见你好几次了,是不是最近不太适应啊”,我的分管领导王委坐到了我的对面。听着王委关切的询问,我想起到大陇镇第一天时信心满满的保证,在羞愧中我向她说出了最近的问题。“一样的饭、一样的工作,关键是你怎么吃、怎么做,有些事不是已经‘腻了’,而是你没有继续去钻精钻深。”思考着王委的话,以往一样的饭菜,我却尝出了不一样的“滋味”。这一次,我明白了“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吃好每一天的“工作饭”,不仅仅是重复,还需要在钻研与创新中,办好为民服务“真事”。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满怀真心,掌握真理,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办好真事。作为驻村选调生,要为群众办真事就不能只抱有一时的热情,而应牢记总书记嘱托“久久为功”,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中,扑下身子干实事,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置顶”。抓实理论素养与实践水平双提升的时光,建好推进落实台账,在平凡重复的工作中热情不熄、动力不失,以我之青春记录祖国之青春,以我之奋斗描绘乡村之壮美。

发布人:张张 发布时间:2024-5-31 11:21 收藏 阅读人次:3588

初审:钱莱 编辑:李一画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