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村委会办公室,室外吹来习习的风,夹杂着热浪与泥土味,叶子被太阳晒得焦黄,小白狗待在树荫下“哧哧”吐着舌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恍惚间,好像又回到了半年前的那个下午。与广东湛江鹿渚村的初次邂逅的那个下午,作为选调生的我背着行囊站在村委会,抬头看着门口“为人民服务”那几个大字,我的内心忐忑不安,作为“三门干部”,我胸中没有锦绣,脚下没有泥土,手上没有点子。如何在这4000余人的村庄中向下扎根,汲取养分,长成足以独当一面的干部,是我在驻村生活中日日自省的问题。
躬行踔厉出“真效”,挺膺“人生万事需自为”的奋斗之姿念好“实干诀”,争做化解民忧的“暖心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日照之行”中强调,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新征程上,我们要锚定既定的奋斗目标,发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在艰险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集中精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作为驻村选调生,更要深刻明悟“实干之要”,要脚踏实地、冲锋在前,以钉钉子的精神答好新时代的实干为民之卷,“实干”绝对不是嘴上喊口号,驻村选调生要扬起“真抓实干”的帆,耕好“责任田”。在日常工作中,要“勤”字当头,知其重而负其重,知其责而尽其责,聚焦问题、聚力攻坚,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在面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时,我们不能拖沓推迟,要挺足“事不过夜”的劲头,狠抓落实,坚持把群众的“小事”看作是自己的“大事”,将群众的“心中事”转化为我们的“手中事”,给自己“压压担子”。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和“事事紧抓不放”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建功立业,同时发挥年轻优势,创新服务方式,争取出些“新点子”“新招式”,保持热情与耐心,回应群众关切与期待。在一件件实事中不断“暖”好群众的心,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选调生的价值闪耀在化解民忧之中。
倾听冷暖知“真心”,挺膺“语必关情方动人”的虚心之姿念好“交流诀”,争做知晓民心的“知心人”。知己相随心自开,话必通俗才传远。语言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讲好“乡音”,说好“俗话”,才能接住“地气”,知晓民意。选调生在驻村工作中,肩负着政策讲解“最后一公里”这个重任,要成为各类政策名词的“翻译器”,当好党的“传声筒”,以最接地气的语言解释好最新潮的语素,让农民们从政策上的“小学生”成为政策上的“万事通”。所以在平时工作中,我们要及时回应质疑、解释模糊认识、化解村民疑惑;要向群众学习,在日常交流中做到言语生动有趣、活泼有物、贴近百姓生活。作为党的干部,所说的每句话、所做的每个承诺,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厚重的期盼,话说出口后能不能出实效,问题有没有解决、解决了多少,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直接。要切记群众的日常生活是一座大宝藏,富含了基层人民的丰富经验与博大智慧,我们要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抹开“公务人员”的面子,俯身倾耳听,认真向群众学习。面对群众的批评,要敢于承认错误,虚心接受建议,站在群众利益一边,以真心换真心,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上看问题。这样才能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说出来的话语才能管用实效。
俯首钻研求“真知”,挺膺“问渠那得清如许”的钻研之姿念好“调研诀”,争做纾解民困的“贴心人”。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生活过得好不好、政策方向对不对、落实到不到位,群众最清楚。作为一名选调生,要在驻村生活中大兴调研之风,力戒形式主义,要找准“麻雀”,也要善解“麻雀”,不能浅尝辄止、走马观花。调查研究的根本是解决问题,要把情况摸清、问题找准、对策提实,注重调研成果的转化。要践行群众路线,眼睛往下看、脚步往下迈、力气往下使,到群众中去,拜群众为师,掌握最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将为群众解决问题摆在首要位置,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学会看懂群众的“微表情”、听懂群众的“弦外音”,和群众“一条板凳唠家常”,学会在群众的“闲言碎语”中切中要害,抓住主要矛盾,与群众推心置腹,破除调研中梗阻。同时,要善于综合运用访谈座谈、问卷调查、实地参与、亲身体验等调查方法,汇总得到有事实依据的科学观点,制定好结合实际的有效举措。争取成为一名“狗摇尾”干部,与群众“心连心”,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回望来时路,“竹杖芒鞋轻胜马”。不知不觉间,我已踏遍了村庄的大小乡道,看过了夕阳,看过了朝辉,看过了农人扛锄播撒点点汗水,看过了稚童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看过了风吹日晒为了一日三餐。远眺将行道,“山头斜照却相迎”。虽然我只是“些小县吏”,却也不曾忘记“枝叶关情”,某虽年幼,志向犹锋。芳华待灼且砥砺深耕,不负人民终满亭芬芳。且动手去做,去做好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我依然坚信,满身泥土君莫笑,岁月不负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