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坚持以系统化理念抓党员教育阵地建设,不断整合资源、创新形式、平衡供需,在区街、“三新”、党群“三个阵地”建设上持续用力,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党员教育阵地体系,以润物无声地方式推动党员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完备区街阵地,推动党员教育常态长效
持续完善“1+21+N”的党员教育阵地网络体系,以青岛城市基层党建实训基地为原点、街道党校(党员教育中心)规范化建设为重点,有效推动集中培训常态化、日常教育规范化,着力破解工学矛盾、供需矛盾和知行矛盾。
以密集阵地网络扩大培训覆盖面。纵向上,将青岛城市基层党建实训基地优质成熟的师资、课程、教学线路等向各街道党校(党员教育中心)、基层教学点辐射延伸;横向上,各街道党校(党员教育中心)立足区域特色,推动本土师资、特色课程等不断扩容提质,以阵地有效覆盖赋能党员全员培训。
以生动现场教学增添培训吸引力。统筹整合全区党性教育、城市发展、基层党建等25处优质现场教学点,开发完善“授课+模拟”“课堂+现场”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党员更多地走出“教室”、走近“一线”,通过沉浸式、多元化的现场情境教学,提升教育培训吸引力和参与度。
以特色教育活动提升培训实效性。依托各类党员教育阵地举办“学思·智汇”书记论坛6场,组织2800余名全区各领域党组织书记集中学习,持续激发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聚焦小区党建、在职机关干部党员“双报到”等主题,开展“思·享·汇”论坛4场,以“头脑风暴”赋能重点工作提质增效。
拓展“三新”阵地,提升党员教育学用实效
探索以阵地建设抓实“三新”组织党员教育新打法,依托楼宇园区商圈等党建阵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服务、凝聚、引领“三新”组织党员和企业,努力实现党建与经济互促、服务与发展并进。
整合楼宇资源。聚焦“三新”组织党员需求和教育培训要求,挖掘楼宇内优秀商企服务资源,开展楼宇讲堂、读书会等有温度、有活力的党员教育培训活动,为楼宇内党员提供学习交流、生活服务的平台载体,为企业拓渠道、降成本、增效益,着力实现党员教育和经济发展“破圈融合”。
放大园区优势。发挥产业园区硬件载体好、产业集聚效应佳的优势,依托橡胶生态产业链党建联盟、律师行业党建联盟、生物医药产业链党建联盟等,将头部企业、高新技术展厅作为现场教学基地,把党员课堂搬到科研一线、生产现场。同时,依托配套打造的“三新”党组织政治生活馆,赋能企业“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论坛沙龙等活动,全面激活园区红色新活力。
凝聚商圈力量。激活党群服务中心、商圈治理枢纽、新锋驿站等阵地的思想引领、暖心关爱、便民服务等效能,常态化开展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职业技能培训、普法宣传教育等专题讲座,提升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同时,深挖商圈资源与党员先锋代表,制作《暖“新”港湾》《外卖员小刘之我是观察员》《我的休息驿站》等系列党员教育微视频,着力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这一基层治理的“最大变量”转化为“最美增量”。
延展党群阵地,激发党员教育内生动力
抓住“夜校”出圈这一契机,整合盘活成熟的街道党校(党员教育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党群服务站和楼宇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资源,引入市场“短、平、快、新”的兴趣、技能、公益类等课程,创新打造“先锋识课·党群夜校”品牌,让党员主动走进课堂,也让党员教育融入群众身边,催生了老城发展新活力。
强化支部教育属性。“党群夜校”拓展了现有党员教育工作模式,通过丰富新颖的内容形式,吸引更多年轻党员、流动党员走进基层党员教育阵地,进一步强化党支部直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的职责,破解党员教育穿透力不强、有效覆盖不广、参训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扩大党员教育受众。建立课前先锋十分钟“第一课堂”制度,探索“党教+兴趣”课堂模式,通过展播精选党员教育短视频、创新“围炉煮茶谈治理”茶艺课等有意思、接地气的形式,让党员教育工作触角无形中向下延伸至党支部、党小组,向外延展至广大居民群众。
凝聚基层治理合力。在社区、网格党群服务站开设“党群夜校”,让住在附近的党员和群众变成了“同学”,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凝聚起基层共建共治力量,实现平时状态“以学促联”、构建“熟人社区”,战时状态“以校为轴”、顺畅“平急转换”,同心构建和谐友爱的社区家园。
探索赋能基层路径。以平台思维实现组织优势、市场资源和基层需求的最优匹配,将合作院校、市场化机构以“红色合伙人”身份引入街道和社区,通过党建共建、资源反哺等方式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构建互促共赢的“红色朋友圈”,不断增强老城区发展的内生动力,相关经验做法被《光明日报》等媒体刊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