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看到大家关于论文的讨论,我不禁想到了自身经历。四年前,我回到家乡省会攻读硕士研究生,每天在实验室忙着定方向、读文献、集数据或者优内容。岁月荏苒,如今的我已经离开校园、扎根基层近一年。“求学”地点和身份虽然有所改变,但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追求仍然不变。
逐梦基层、步履坚定,高擎信仰旗帜“定方向”。“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准备申请入党的时候,我将这句话默念了很多遍,我想到了“尝透真理味道”的陈望道、“留美成名总念家,一身本领献中华”的钱学森、“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焦裕禄……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要不断向这些优秀的共产党人学习靠拢。在校期间,我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研究方向,发表或返修论文多篇。毕业之后,我说服家人与朋友,来到家乡小镇开启“基层版”科研生活。我始终相信只要从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以衣食、教育、住房、就医、养老、精神文明等群众最关心的小事为“切入点”,就能够找到最有价值的“研究方向”,顺利产出人民群众满意的“论文”。
刨根问底、博采众长,常怀空杯心态“读文献”。“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刚驻村的时候,由于专业跨度太大,我对基层党建、烤烟生产、信访维稳等基层专业名词感到十分陌生,支书曾指着烟叶,遗憾地对我说:“可惜你不是农学专业的,不然我们之间肯定有更多共同话题。”我开始想方设法弥补不足,不仅在网上检索了大量关于烟叶生产、水稻种植的资料,还多次向支书兼烟草合作社经理、党建办主任、司法所所长以及农业办小李、小王等“行走的文献”请教。随着“文献综述”越来越长,我也能够在村部独自处理矛盾纠纷、出具各种证明……然而,对于撰写一篇优秀的“论文”而言,这些“文献”阅读量还远远不够。未来还要不断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领导学、向群众学、向先进典型学、向身边同事学,直到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做出边际贡献。
躬身向下、去虚求实,站稳人民立场“集数据”。“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不同于企业研究更多使用“二手数据”,乡情研究更注重“一手数据”的获得和分析。驻村这一年,我走进古建筑,感受曾经的繁华与伤痛;走进烟叶收购站,了解烟叶分级、装箱、定级、称重过程以及烟农收成;走进田间地头,查看烟草靶斑病、柑橘黄龙病发生情况,统计核实发病面积及病害程度,稳定群众情绪;走进农家小院,耐心倾听群众对精神文明的需求,记录困难党员、困难群众以及老党员的家庭基本情况、生产生活诉求;走进企业车间,了解带动周边群众就业情况,品味群众“话到嘴边”的“弦外音”;走进农贸市场,了解农副产品销售情况……我深刻感知到绝不能只驻“村委”和“办公室”,主动走近群众身边,与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间,获得最真实、最可靠、最宝贵的“一手数据”。
热血担当、迎难而上,激扬奋斗豪情“优内容”。“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殷殷嘱托,催人奋进。到镇的第一天,当被问道“最想做什么”,我的回答是“在基层迎接更大的挑战,肩负更重的责任”。于是,我主动参与了赋能培训、危房拆除、图斑整改、矛盾调解等工作,帮助2名“学员”在“五方面人员”选拔乡镇领导班子考试中名列前茅,与镇领导和村支两委入户做思想工作,拆除市场D级危房1栋,推动基本农田图斑整改地块种植红薯,成功调解纠纷多起。不知不觉中,我的“论文”内容越来越丰富,但是与其他选调生的“优秀论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将继续向难而行、迎难而上,不断补充打磨“论文”,争取在“论文答辩”中获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