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经纬里,总有一段旅程,如同细雨润无声,悄悄编织着梦想与土地的深情厚谊。我,如同一名时间的“过客”,在清晨、在午后、在傍晚,携着热情和胆怯,轻轻敲响了贵州板山村古老而质朴的门扉。叩门而入,门扉的“吱呀”声响如同岁月的“低吟”,和上门,留下漫山遍野的回忆。
门扉的“吱呀”转呀转,“忐忑不安”飘散在晨雾中,此后“此心安处是吾乡”。初到板山,我十分忐忑,陌生的环境,迷茫的心情,村民们对我也十分“好奇”,在感叹“村里终于来了个年轻人”的同时又对我充满“质疑”,能否适应村里的工作,是不是干几个月就要“跑路”。在这样的忐忑不安中,我老老实实在村里安置了下来,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紧跟村支两委干部步伐,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联系群众,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始终把群众的事装在心上,努力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驻村以来,在一次次走村入户中拉进了与群众的距离,在一次次院坝会、火炕会中学到了和群众沟通的方法,在一句句“家常话”“贴心话”中彻底和群众打成一片。不知不觉间,我不再害怕和群众打交道,不再总是想逃离,村民成为了我的亲人,我也成为了板山村的一份子。我知道,自从,板山村亦是吾乡。
门扉的“吱呀”转呀转,“力不胜任”融化在午霞里,此后“天生我材必有用”。初入基层,犹如新芽破土,面临着由象牙塔步入尘世烟火的蜕变挑战,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激起层层涟漪,不适应仿佛是必然的情绪体验,然而,正是这份“不适应”,成为了我快速成长的“催化剂”。在板山村驻村岁月里,通过时常跟随村“两委”干部下队调研、入户走访,全面详尽掌握了村情实际,也对全村260户信息了如指掌。村东头的电子医保还没激活,我去;村西头的交通补贴还没申请,我来;村后山的山桐子还在种植,我加入;村前头的环境卫生正在治理,我主动……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扎扎实实把一件一件为民小事做好,把一点一滴惠民小事做实是我最执着的追求,我也在一次次为民服务初心中不断提升了干事创业能力,不再胆怯、勇往直前,从“不适应”变为了“小能手”,走好驻村的每一步。
门扉的“吱呀”转呀转,“作壁上观”止步于薄暮间,此后“绝知此事要躬行”。初到板山时,认为自己毕竟只是一个“外来人”,不便对村内的各项发展“指手画脚”,于是“作壁上观”,以免“殃及池鱼”。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才猛然“惊觉”,作为一名选调生,我的职责不仅仅是见证板山村的变化,更应是积极参与其中推动发展。于是,我及时转变角色,主动把自己当做“板山人”,在了解到板山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潜在的旅游价值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所学所长,积极参与村里的发展规划讨论,认真撰写板山村发展情况报告,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探索实施“养殖+加工+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致力发展体验农业和创意农业,不断释放产业发展“辐射力”。通过一系列实际行动,我从最初的“旁观者”成长为积极推动板山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共同引领乡村不断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