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 群众是我们党永恒的话题,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人民至上,以“一”起笔、以“下”运笔、以“效”落笔,书写忠诚初心、为民真心、实干恒心,着力做好群众工作。
以“一”起笔,勾勒“矢志不渝、初心不泯”的忠诚画卷。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回首百年征程,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都是靠人民的“小推车”“小木船”赢得胜利,摆脱贫油现象、掀起新中国浪潮都是靠人民的“小铁锹”“小锄头”挖来的……“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初心”,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怀揣为民初心、擦亮为民“底色”、关注民生福祉,把为民服务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心”“同行”,始终如“一”念“民之所忧”、“一”心一意行“民之所盼”、“一”以贯之解“民之所困”,用“热辣滚烫”的为民初心守护人民希望,真正成为党和人民能够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中坚力量。
以“下”运笔,勾勒“念念不忘、真心不悔”的奉献画卷。为民服务始终离不开“下”,简单的三笔却蕴含了极深的内涵,不仅要身“下”还要“心”下,只有真正“下”到百姓的圈子里,扎根在基层中,人民才会把我们举“上”头顶。作为党员干部,不能只把“为民服务”挂在嘴边、写在纸上,而是要眼睛向下、姿态放下、脚步走下,多坐“冷板凳”、多入“黄泥地”、多听“心里话”、多钻“矛盾窝”,在家长里短中提炼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积累的新经验、新方法,从而制成攻克难题的“宝典”、发现科学决策的“源头活水”,努力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安居、弱有众扶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做到“下”而有为、“下”必有为,以实际行动把“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真心融入为民实践中。
以“效”落笔,勾勒“笃行不怠、恒心不移”的实干画卷。实干方能兴邦,实干方能强国,实干方能富民。无论是如黄继光那样用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喷着火舌的枪眼的革命先烈,还是如焦裕禄那样扛着病痛依旧与人民同在的公仆楷模,或是如黄文秀那样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基层、给人民的“最美”榜样,他们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真谛,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始终牢记为民服务宗旨,抛头颅、洒热血。作为党员干部的一员,我们要学习和发扬先辈精神,始终坚持实干苦干、求真务实、改革创新,敢于啃“硬骨头”、扛“重担子”、接“烫手芋”,时刻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奉献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干劲冲锋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来检验为民服务成效,扎扎实实将“群众所盼”变为“干部已干”,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忠诚、不负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