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六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不仅是对北京中轴线这一独特文化遗产价值的国际认可,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动见证。广大党员干部要解锁北京中轴线背后的“文化密码”,让文化遗产“守下来”“活起来”“传开来”。
解锁“知所从来,方明所去”的民族密码,让文化遗产“守下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北京中轴线及其建筑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内涵,与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古都城市发展史一脉相承,它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智慧与创造力,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遗产所记录的民族起源、发展、变迁和成就,是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增强了人们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共同的文化记忆和身份标识。“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保护好文化遗产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民族血脉,才能推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珍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得以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上根植。
解锁“千秋万代、源远流长”的精神密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历经700余年的沧桑变迁、源远流长,在时间与物质的维度上成为古都北京的灵魂与脊梁。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文化遗产不仅是过去时代的见证,更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对于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是当下社会应该肩负的责任与使命。通过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将文化遗产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要从体制机制、法律制度、经费投入、舆论宣传等方面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让文化遗产传承文化脉络,留住城市记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解锁“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的时代密码,让文化遗产“传开来”。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非是要一成不变或“冷冻式保存”,而要让其“活起来”。通过考古发掘、文物腾退保护利用、文物修缮等工作,北京中轴线的历史画卷变得更加真实、立体。三星堆的VR虚拟展示厅,将中国文化历史IP与现代科技融合,沉浸式让游客感受隐秘而辉煌的古蜀历史;面对自然环境的侵蚀、游客流量的增加以及保护技术的局限,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项目让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得以跨越时空限制,在科技的助力下,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展现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遗产的与时俱进,现代思维与古人智慧的碰撞是对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现代化阐释,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创新保护理念、方法和手段,才能有效应对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实现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