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三问于民”化“人心标准”为“改革标准”

云南省普洱市纪委监委 景东县纪委监委 龚静 周廉钦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重点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纵观会后发布的会议公报,“人民”一词被提及10多次,是改革绕不开的关键词。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的事业,回望一次次重大改革,“一撇一捺”组成的大写的“人”字,是始终如一、贯穿到底的一条清晰主线。改革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造福人民”,在“三问于民”锚定“人心坐标”,让改革行动与人民心声同频共振、与人民力量同向聚合、与人民福祉同生共融,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继往开来、薪火相传、与时俱进。

深学“为了谁”,时时想着人民,在“问需于民”中永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匡正“为了人民”的改革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势如破竹、风生水起,改革任务千头万绪,但始终如一的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利益为旨归。“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党员干部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做到“上接天线”,也做到“下接地气”,感同身受群众疾苦、设身处地理解群众呼声,切实了解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最期盼的领域改起,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让改革与群众所需所盼同频共振、双向奔赴。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推进改革落实,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细悟“依靠谁”,紧紧依靠人民,在“问计于民”中砥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干群同心,凝聚“依靠人民”的改革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形成广泛共识,人民才会积极支持改革、踊跃投身改革。”从天津“一枚印章管审批”,到浙江“最多跑一次”,再到福建“三明医改”……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高效协同,一项项闪烁着基层智慧的改革措施应运而生,逐步在各地“生根发芽”,并复制推广到全国,汇聚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能。千计万计,群众路线第一计;千难万难,问计群众就不难。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当作全面深化改革最坚实的依托,避免坐在家里“憋思路”,通过民主恳谈会、民情通报会、社区议事会等基层民主协商方式开门“搞活动”,和群众一起“凑点子”,真心拜人民为师,诚心向人民学习,虚心向人民求教,在一次次问计于民、广集民智中找到改革破题的思路,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

笃行“造福谁”,事事为了人民,在“问效于民”中厚植“念念用之在民生”的爱民情怀,锚定“造福人民”的改革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入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美好生活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党员干部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把准人民脉搏、回应人民关切、体现人民愿望、增进人民福祉,注重从就业、教育、收入、医疗、社保、养老等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点,优先推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不断满足新形势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单一化到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一笔一画写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撇一捺”,一笔一画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画卷。

发布人:初雪 发布时间:2024-8-2 14:10 收藏 阅读人次:2300

初审:亦星 编辑:李一画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