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不要慌,静下心来看看他们最终的诉求!””这样的处理方案确实可行,是不是可以换一个方式,更容易让村民接受呢!”“不要怕,我们会支持你!”……驻村的时候,我总能听到很多让我“心安”的话,他们是我驻村“师傅”给我的前行力量。“三人行,必有我师”,他们就像是我人生旅途上的璀璨灯塔,是我驻村的“引路人”,引领我真正融入基层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是我驻村的“解题人”,助力我迅速化解基层突发的棘手难题;是我驻村的“筑梦人”,让我深切领悟“驻村”于基层的深远意义。我曾以为是我“守护”着他们的日日夜夜,却未曾察觉,这竟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情感交融。
驻村启蒙之灯:学会沉淀自我
2014年 7 月,我奔赴偏远的浙江大峃镇周南社区林山村驻村。初来乍到,所有的“磨合”都令我深感“无力招架”。驻村条件的艰苦、事务的繁杂,还有自身心态的调适,皆如“洪水猛兽”般令我一时难以应对。“一户一档房屋登记”那繁杂的表格填写,“无违建创建”中村里违建房屋的拆除,防汛防台政策的入户宣讲,农村房屋安全保险、医疗保险、水稻保险等各类保险的收录……让初出茅庐的我手忙脚乱。在经历多次工作上的“碰壁”后,崩溃大哭的我,终于拨通了社区负责人沈大哥的电话。电话那头,沈大哥静静地听完我的哭诉,而后耐心地为我讲述了竹子成长的故事。他告诉我,竹子生长的前 4 年,会默默扎根于土中,每年仅以 3 厘米的速度生长,然而在第五年春天,它会以每天 30 厘米的速度迅猛上蹿,不到 8 周便能长至 20 米。他激励我要向竹子学习,驻村如同竹子生长,需多些耐心,每次的努力与进步都在积聚成长的能量。正是这个竹子的故事,陪伴我度过驻村的岁月,让我得以静下心来,勇克一个个艰难险阻,成为我坚守岗位的那束光。
驻村互助之灯:学会完善自我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驻村亦是如此。从农技员转岗至基层工作的“克龙叔”,是一位拥有数十年驻村经验的资深干部。他的驻村手册里,详实记录着每个村的民情民意,社区的 7 个村都留下了他辛勤耕耘的足迹,丰富的驻村经验使他成为了我们社区“行走的民情图”。于是,在社区的办公楼中,时常会传出:“克龙叔,这个村民是啥情况呀?”“克龙叔,某某点在哪个村?”“克龙叔,这个东西怎么写?”……似乎任何问题都难不倒他,他总能迅速给出答案。当我们对他的“如数家珍”赞叹不已时,却常常忽略了他在驻村工作中所倾注的精力与情感。“克龙叔”常言,往昔交通不便,去村里一待便是数日,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在一杯茶、一支烟、一餐饭中解决群众的诉求、满足群众的需求,自然而然就成了“村里人”。自此,我成为了“克龙叔”的“小跟班”,跟随他下村处理事务,学习他与各类村民“打交道”的方式方法。而我则帮“克龙叔”完成他不擅长的“电脑输入”工作。自这样的“黄金搭配”后,我的驻村工作愈发得心应手,他成为了我驻村的榜样,让我明白驻村不仅要俯下身、迈大步,更要沉下心。榜样的力量化作我前行的那束光。
驻村温暖之灯:学会依靠群众
当我踏入基层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扑面而来的是那淳朴的民情,村民们脸上真挚的笑容,恰似一缕缕温暖的阳光,驱散了我初驻村时的忐忑。他们的热情善良,让我迅速融入这个大家庭,成为其中一员。在“格美”台风来袭之时,我与村干部在倾盆大雨中逐户转移人员。雨水的浸泡下,我穿的凉鞋脱胶了,行走不便甚至有绊倒的危险。村里的年轻女孩见状,执意拿出自己刚从淘宝购买邮寄到的新拖鞋让我换上。正是这双拖鞋,让我在风雨中步伐更加坚定。种菇大户施阿姨因菌菇滞销而陷入困境,在我的对接下,为她联系了食堂,解决了部分菌菇的销路。每次路过她家,她总会热情地送我一些自家种植的蔬菜、瓜果。曾担任多年村书记的施阿姨也成为了我“驻村”的最强“助手”。遇到转移困难的人员,我会“邀”上她,她总能迅速找到劝说的突破口,知晓转移人员家里种了稻谷,她便从家中带来许多编织袋相赠,在她的协助下,转移“困难户”也迅速配合完成了转移。
驻村工作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总会有很多人会默默站在你的背后,成为你前行的“指明灯”,他们宛如驻村路上的一盏盏明灯,让我心怀感恩奔向光、靠近光、成为光。岁月如流,越来越多的 90 后、00 后年轻干部加入驻村队伍,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曾经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他们这一代人更多的闪光点。我接过“前辈”递来的“接力棒”,将自身接收而来的光芒“传递”给他们。同时,也衷心希望他们能如我一般幸运,遇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盏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