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选调札记:时至“立秋”越过“山丘”

贵州省2022年定向选调生 毕节市大方县凤山乡谢都村支书助理 杨菊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立秋至,暑渐消,蝉声疏,万物内敛,从繁茂趋向成熟。不知不觉间,我来到贵州大方县谢都村担任支书助理已将近一年。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褪去来时的“书生气”,染得一身的“泥土香”。翻开“驻村日志”,给群众调解矛盾纠纷的一幕幕又鲜活了起来。从“外来客”到“村里人”,从“门外汉”到“内行人”,一件件“柴米油盐”、一桩桩“鸡毛蒜皮”,在和群众“打成一片”中,我不断“爬坡过坎”越过“山丘”。

从“0”开始访出“温度”,在“三顾茅庐”中叩开群众“心门”。群众的信任是调解矛盾纠纷的基础。刚到村时,面对矛盾纠纷调解我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群众对我这个“外乡人”毫无信任可言,用他们的话来说“一个小丫头成不了什么气候”,只会“帮倒忙”,越调越“乱”,因此他们对我总是“缄默不语”。为了获得群众的信任,及时摸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防止“不起眼的小事”久拖不决、拖大拖炸,“三顾茅庐”成为了我最惯用的“手段”,一次、两次、三次、四次……通过持续不断的“软磨硬泡”,我和群众渐渐打开了“话匣子”,在闲聊中拉起了家常,也真正了解到了他们实际的问题与困难。只有把自己当作群众中的一分子,把心贴近群众、融入群众,以“真心”换“民心”,让群众信得过、愿意谈,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青萍之末”。

从“0”到“1”研出“深度”,在“脱鞋下田”中打开群众“心扉”。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片面地听信一面之词,浅显地妄下结论,只会走更多的“弯路”,了解实情是调解矛盾纠纷的关键。因为没有深入调研实情,第一次调解矛盾纠纷我就吃了很大的“亏”,在给康二哥家调解土地纠纷时,只针对矛盾双方了解情况,未对邻里群众进行走访了解,导致了解的情况与实际情况有偏差,武断地下了结论,差点造成“冤假错案”,激化矛盾双方的矛盾,伤害干群“鱼水情”。村里看似“不起眼的”矛盾往往交织着宗族矛盾、历史积怨、突发意外等因素,只有不断深入细致地走访调研、调查核实,层层“抽丝剥茧”,厘清“前因后果”,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得到群众支持,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从“1”到“16”调出“力度”,在“虚心求教”中解开群众“心结”。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从第一次调解矛盾纠纷的“毫无头绪”,脑海里一个个“问号”,让我深感“本领恐慌”。通过向包组干部、村民组长“取经”,我快速找到矛盾双方的症结所在。通过翻阅政策法规,学习法律知识,我补足专业知识短板。通过向乡综治办工作人员请教,我获取了高效便民的调解办法。自此,我调解的矛盾纠纷也逐步从1件累积到了第16件,难度等级也渐渐从最“入门”到了最“专业”。如今,我已经可以独立应对和处理各类问题,群众遇到困难也都会找我“聊上两句”。从“1”到“16”对于我来说并不是终点,接下来,我将始终坚持向书本学习、向能者求教、寻智者问策,在实践中不断锤炼提升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真本领,努力创造从“16”到“N”的实绩。

道阻且长,行将则至。作为一名选调生,我将把“基层沃土”当做提升自己的“大舞台”,坚持与群众交友、拜群众为师、让群众受益,以“抓铁有痕”的干劲、“上下求索”的执着,在“向下扎根”中锤炼过硬本领,在“向上生长”中绽放青春花朵。

发布人:朱朱侠 发布时间:2024-8-7 18:36 收藏 阅读人次:2412

初审:江容 编辑:理理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