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打好“教育、人才、科技”牌

安徽省淮南市选调生 刘瑞祥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毫不动摇走改革开放道路,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召开的伟大且重要的会议。这场会议是以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高度智慧,全方位号准改革“脉搏”、把握发展“航向”、启动改革“引擎”,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会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所以要打好“教育、科技、人才”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添砖加瓦。

以“海不扬波,乾坤一柱”的坚定,打好“教育”牌,铸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定海神针”。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教育在其中起着“定海针”的作用。教育能够培养人才,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人才保障,教育能够推进科技进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指导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教育的基础性在于教育能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志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志青年,这是我党实现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的“基本盘”。教育先导性在于教育能够引导“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接班人”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帮助青少年端正思想、树立信仰、坚定信念,培养其正确且阳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我党传承有序、发扬光大的“核心点”。教育的全局性在于教育所能产生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是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的“源头活水”,是提高科技水平、涵养人才资源、激发创新活力的根本,这是我党实现伟大梦想、成就伟大事业的“根本源”。“教育兴则国家兴”,所以我们要打好“教育”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挖井筑基”。

以“力能扛鼎,气吞万里”的坚劲,打好“科技”牌,激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引擎”。科技能够提升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动机”。我国早期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以人口红利为基础,传统产业为布局,低端制造业为主体,存在利润较低、生态环境破坏较大、技术迭代较慢等问题。如今,通过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实现了技术革命创新、产业深度转型、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从而提升新质生产力,推进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其三个重要特征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只有拥有了高科技,才可能催生高效能、产生高质量,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构建出高智能化的产业链。所以我们要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高新科技赋能、创新产业落地,让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供应链智能化,创造出更多新兴产业,从而摆脱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传统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使科技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动力引擎”。

以“栋梁之材,支撑四海”的坚固,打好“人才”牌,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流砥柱”。“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人才是落实深化改革的“中流砥”,是关系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的关键。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政策落地、伟大工程都需要千千万万的人才去实现。一个国家之所以强势,必定有强有力的人才资源,因为人才能够驱动创新,创新才能够带来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就能够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就能够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所以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蓄好“人才池”,走好“人才原始积累”这一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国防装备,无论是国家的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在国际上展现出了强有劲的力量,都是我国大量的顶尖人才带领人民群众耕耘和创造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培养人才、尊重人才、保护人才,为我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站位、高度国际眼光、高度科技水平的全方位领军人才,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攻下“主堡垒”,拿下“主阵地”。

党的三中全会已圆满落幕,但是我们全面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才刚刚开始。为了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让三者优势互补、协同融合,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发布人:夜空中最亮的心 发布时间:2024-8-8 00:02 收藏 阅读人次:4350

初审:雨霖林 编辑:李一画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