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岁月悠悠。自2023年7月驻村以来,至今已有一年零一个月。回看驻村的十三个月,经历了许多“第一次”,让我在驻村实践中实现了成长与蜕变,从一名“基层小白”逐渐成长为“行家里手”。
第一次入户走访。走访是驻村干部与群众之间建立联系、沟通情感、解决问题的桥梁。在驻村后几天,我就在驻村工作队长的带领下对“三类对象”和年人均收入万元以下重点农户进行了全面走访。刚开始走访时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和农户打开话局,只能按照准备要了解的情况询问问题,按部就班、完成任务式地进行走访。驻村队长和村书记告诉我:“和村民说话不要这么刻板,随意点,要学会说方言,这样他们才听得懂”。我也意识到自己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交流上存在短板。在之后的收入测算、低保复核、调解纠纷等工作中,我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将自己当作“村里人”,尝试着用“方言”“大白话”和村民交流。渐渐地,我能和村民面对面、心连心式地拉家常、摆“龙门阵”,成为了村民的“自家人”。
第一次调解纠纷。基层既是发现问题的第一线,也是矛盾调解的最前沿,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是驻村干部必备能力。第一次调解纠纷是处理村民赡养问题,面对争吵的双方,我有心调解却因不知如何下手导致话越说越小声、越没有底气,最后只能尴尬地站在旁边看其他人处理。村里专门处理矛盾纠纷的“三合一”干部告诉我说:“想处理好这些,要好好了解事情来龙去脉,说话也要有技巧。”我也深感“本领恐慌”,于是从大学生成为了“小学生”,通过翻阅政策法规,学习法律知识,补足专业知识短板;向同事、村民“取经”,学习有效的调解方法。在之后处理一件件土地纠纷、婚姻问题、建房矛盾等实践中,我渐渐练就了一双善于洞察矛盾的慧眼、一颗理解村民的慧心及一张化解纷争的慧嘴,让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人帮”,成为了村民的“知心者”、问题的“解决者”、公理的“守护者”。
第一次开群众会。开群众会是一种走群众路线、坚持群众工作方法的体现,也是驻村工作需要掌握的本领。“待会儿你和村民讲一下关于建房和耕地保护的政策和法律”,看着同事在群众会上递过来的材料,我不禁傻眼,只好鼓起勇气照着材料念完。“同志,那我要建房具体怎么做,有没有政策支持”“我这块地整改之后可以做其他用途不”,面对村民提出的问题,由于不熟悉相关政策,我不知如何回答,只能将求助的目光看向了同事。群众会后,我学习政策文件,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也向同事学习群众工作方法和经验。在之后的群众会上,我充当起了政策的“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政策传达给村民,也担任起问题的“解答者”,对村民的疑惑一一回应,并将会上村民提到的问题与困难记录,带回村上进行研判,及时解决村民诉求,我成为了敢开、能开、会开群众会的“小能手”。
第一次防汛救灾。高田乡钨城村不少村民沿河、傍山居住,受灾隐患较大,防汛形势严峻。我开始驻村正值雨季,不久就下起了大雨,看着窗外的瓢泼大雨,听着电闪雷鸣,身边同事在有条不紊地开展防汛救灾工作,我却不知自己该做什么,只能跟在同事身后当“小跟班”。随着防汛的次数越来越多,我渐渐从容于这项工作。每至大雨来临前,自己跟着村干部一同通知沿河临山农户注意安全,发现情况随时准备转移;在大雨中疏通道路,转移受灾群众;在雨后排查受灾群众,到受灾村民家中实地察看受灾情况,建立台账上报,并及时清理安全隐患点。“灾情就是命令,生命重于泰山”,灾难面前,我和其他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加有效地保障,筑起人民生命安全防线。
青春逢盛世,奋进正当时。回望过去,驻村诸多“第一次”见证着我的成长与进步。展望未来,我会用行动、责任和担当为驻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