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代表符号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中,广大党员干部当秉承“敬畏心、笃守心、致新心”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守正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中发“新芽”、抽“新枝”、绽“新颜”。
以“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的“敬畏心”,擦亮文化和自然遗产“心迹”,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领略过“五岳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的山川秀丽,饱览了“奇峰三千,秀水八百”的武陵仙境,陶醉于“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丹霞奇貌,惊叹着“犁耕稻作,五谷丰登”的良渚文化,憧憬着“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敦煌飞天……中华文化绵延千年,自然遗产神工鬼斧,蕴含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体现。广大党员干部当擦亮文化和自然遗产“心迹”,勿忘初心,知道中华文化从哪儿来,怀揣“敬畏心”,珍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立场,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以“薪火赓续,奋楫笃行”的“笃守心”,保留文化和自然遗产“印记”,精心保护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传承文化不是要简单复古,城市建设会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但必须同步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此次申遗成功中既有体现“天地中和”文化精神、串联古都空间和时间的北京中轴线,也有阿拉善右旗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沙山湖泊群,以及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候鸟天堂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它们都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在生态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充交织着诸多矛盾,但绝不是对立面,切莫“一拆了之”,更不可“拆真古迹、建假古董”,或是“涸泽而渔”。广大党员干部当保留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印记”,知道传承中华文化该怎么做,怀抱“笃守心”,在坚持保护第一、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利用、开发,“因地制宜”走出生态环保、“原汁原味”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发展路线。
以“因时而变,随事而制”的“致新心”,踏稳文化和自然遗产“足迹”,推动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只此青绿》长袖翩跹让千里江山“动”起来,手工复原三星堆文物将青铜文化“印”出来,《白蛇传·情》唱腔柔肠婉转把粤剧大片“端”上来,“博物馆热”使“沉睡”文物“忙”起来……文化和自然遗产要在新时代要褪去“阳春白雪”的华裳,通过运用科技手段和时尚元素,打造“雅俗共赏”的“文旅+”沉浸化体验,推动 “跨界深融,破圈生长”,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延续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生命力。广大党员干部当踏稳文化和自然遗产“足迹”,明确中华文化要往哪里走,秉持“致新心”,与时俱进,去芜存菁,兼容并蓄,谱写多元、融合、“City”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