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繁华的都市到宁静的乡村,告别了舒适的办公室,走进充满泥土气息的田间地头,如何迅速适应农村工作并干出成绩业绩,这既是每一位基层选调生的必答题,也是砥砺品质、提高能力、增强本领的必由之路。作为一名基层选调生,要始终向下扎根、躬身实干,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路”坚定“未来路”,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要在基层实践的“乡村大课堂”中,理清“千头万绪”,讲好“千言万语”,服务“千家万户”。
眼睛向下,在勤学中涵养初心,不忘“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的来时路。我的选调生之路显得孤注一掷,毕业年放弃一切春招秋招全身心投入备考,并非只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宏图远志,但也确实有着想在家乡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基础上不忘初心、倾力奉献。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统一面试时间推迟,在经历焦虑、彷徨、失业感充斥的漫长三个月等待后,我如愿在六月底完成心心念念的考试,并有幸成为一名选调生分配到甘肃岷县闾井镇后治村驻村。第一次到村里,据村书记和乡亲们介绍,后治村漫长曲折的发展之路也是异常艰辛,回首过往,村民们主要以种植青稞、燕麦、大豆等价格低廉经济作物为生,稍偏远的土地被撂荒,难以流转承包增加收入;村道泥泞难行,再加上高海拔、多降水,长期身居于村落中似乎是一种常态;门前养鸡鸭屋后养猪牛,村落中散落的畜禽粪便与当地静谧的自然风光格格不入,露天旱厕气味难闻则更让人苦不堪言;村民们娱乐消遣不过聊天、喝酒和打牌,精神上的贫瘠依然存在……面对陌生环境和复杂的工作,我虚心向村干部、老党员、“田博士”“土专家”面对面请教工作经验、手把手讨教工作方法,努力走进大街小巷的“家门”、走进街坊四邻的“心门”,边学边干、边干边学,逐渐适应了农村工作的快节奏和新环境。就这样,怀着自我提升、自我成长的初心和实现自我价值、服务基层的目标,我在后治村这片热地扎下了根。
脚步向下,在苦干中丈量情怀,走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当下路。“离泥土越近,越有生命力。”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奋斗,后治村逐渐迎来发展曙光。如今的后治村,映入眼帘的皆是广袤美丽的草原风光和田间地头的一派繁忙景象,满山吃草的牛羊和一株株迎风挺立的中药材种苗都承载着村民们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与村“两委”入户走访填写收入核算表过程中,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村民收入类型趋于多元化,种养业奖补政策和到户项目补助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适龄青壮年劳动力传帮带结对外出让务工增收成为现实,土地流转获得租金让撂荒的耕地产生了效益。“钱袋子”鼓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愈加丰富,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村民们都会自发筹款邀请流动戏班到村举办为期三天庙会,正月十五的元宵晚会更是为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的乡村达人们搭建起自我展示的舞台……然而,在欣欣向荣的发展背后,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草山乱圈乱占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在多次劝说教育收效甚微后,我跟随镇综合执法队前往深山中对非法搭建的铁丝围栏进行强制拆除。此刻,我也意识到驻村帮扶不仅是物质上扶持,也需要在思想行为认识上不断帮助村民们提升,真正俯下身、沉下心、动真情,坚持到群众中去,才能练就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本领。
身子向下,在担当中激扬青春,坚定“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的未来路。“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依托毗邻国家AAAA级景区狼渡湿地草原、316国道沿线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及9828亩草原、11696亩耕地等丰富自然资源禀赋,后治村借助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契机,积极申请资金拓宽村路,修建“文旅产业大道”,落地建成总投资2亿元的现代畜牧养殖综合体,进一步打造畜牧产业示范村,建设当归种子种苗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推动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同时,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也始终如一宣传落实政策红利,2024年为符合条件的59户三类监测户、脱贫户申请种养殖奖补14.4万元,计划新修建卫生厕所9座、垃圾集中回收池1座,采购垃圾清运电三轮2辆……如果说富足丰裕的发展条件已为后治村的腾飞发展注满动力,那么牢牢把握正确前进方向不偏航则显得更为重要,暂时的落后虽让人沮丧,但奋起直追的决心更显气魄,相信通过不断努力治理,我与后治村的风雨路将走得更加坚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明天也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