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决定》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要求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如何精准考核干部,如何用好考核这根“指挥棒”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历来是组织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果知人不深、识人不准,就容易用人不当、用人失误,进而导致干工作不实在、不到位,败坏党风政风,影响政治生态。
选贤用能,考核为要。考核既是了解干部开展工作情况的手段和过程,又是衡量政绩的标准,更是一种指引和导向。通过考核,可以让干部明白组织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事业需要什么、抵制什么,群众欢迎什么、厌恶什么。考得准,能够让干部的真实业绩得以体现、真才实学得以具化,可以为选人用人提供客观、科学、有力的依据,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反之,如果尺子没有量好、砝码没有放好,干部的政绩就难以定性定量,不仅会对“试玉辨材”产生不良影响,还会挫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知人才能善任。考准干部的政绩是用好干部的前提。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突出“八个既看又看”,把日常性了解和经常性考察相结合,着力考准干部政治素质、实绩表现。要量好“千分尺”,坚持分层与分类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确保考核的客观性与公平性;打好“聚光灯”,深入了解干部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表现情况,在“闲”时看情趣格调,在“独”时看操守定力,在“难”时看心态境界,在“险”时看担当干劲,在“顺”时看格局风范;用好“放大镜”,从举手投足中看其为人处世的准则,从只言片语中听出作风形象的好坏,从小事小节上判断政治素质的高下,于细微之处识人察人。
干部的业绩在实践,干部的声名在民间。检验干部政绩的成色纯不纯、品质真不真,还需到群众中去,看看民意口碑。要深入基层一线,让群众参与到考核之中,从方言土语、乡音俚语中听一听群众的评价,在民生项目、便民服务中验一验干部的初心,看干部是否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充分掌握干部为民服务的真实情况。要让群众当考官、让人民当裁判,既要看能否把好事实事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又要看能否处理好急事难事为民纾困解忧,坚持用群众的“满意度”来检验干部对岗位的适配度、对工作的胜任度、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度。
考核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考核评价“指挥棒”最终要转化为选人用人“风向标”。要坚持把考核结果和干部使用相挂钩,树牢“比贡献定位次、以实绩论英雄”的工作导向,打破论资排辈、平衡照顾,让干得多、干得好的有甜头、有奔头,让不作为、乱作为的没市场、没舞台,实现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要把堪当大任者选出来,让他们在重要岗位上发挥更大作用;把勇挑大梁者用起来,让他们在重点工作中释放更大动能。同时,要充分发挥优秀典型“正反馈调节”作用,愈是让有为者有位、实干者实惠,就愈能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就愈能让更多的干将闯将猛将在干事创业中脱颖而出,实现以优良作风提振务实之功,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