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近日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力,形之所以奋也”,《决定》自起草到发布,钉钉子精神常讲常新,一颗小钉子,一个抡锤敲钉的简单动作,其中却蕴含治国之道、强国之策。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钉钉子”背后的“用力之道”。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力要准”,找准方位,以“致广大而尽精微”让钉子“钉得上”。“尽小者大,慎微者著”。钉钉子钉到点上很重要,如果找不准方位、钉不到点上,那么势必会竹篮打水一场空,钉钉子要想好往哪里敲,看准位置再落锤,这样才能让“榔头”敲得准、敲到位、不落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点多面广、任务繁杂的情况,需要我们从“广大处”着眼,更要从“细微处”着手,抓住“牛鼻子”,像钉钉子一样采取精准发力的战术,敢于在改革的关键点和要害处精准“落锤”。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深刻道理,在工作中细致精当,防止“撒胡椒面”,要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中将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贯彻落实,将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转变为一个个的“锤头”,找准方位,精准发力,有力度、有节奏地敲打到各种顽瘴痼疾的“钉帽”上,使每一下都能正中问题要害“靶心”,达到“精准落锤、锤落钉进”的良好效果。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耐力要强”,持之以恒,以“一锤接着一锤敲”让钉子“钉得牢”。“九鼎重器,百炼乃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买卖”,只钉一两下,钉子很容易就掉下来,再钉三四下,看似钉紧了,不久之后可能又会松动下来。钉钉子是这样,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亦是如此,必须要一抓到底、常抓不懈,只有这样,这颗改革的“钉子”才能“钉得牢”。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松一篙,退千寻”的深刻道理,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一年两年、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积跬步之千里、放眼长远之事,保持“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韧劲、“一锤接着一锤敲”的耐心和“道不变、志不改”的决心,锚定各项改革任务,咬定目标不放松,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功力要深”,迎难而上,以“打铁必须自身硬”让钉子“钉得正”。“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打铁必须自身硬”先后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其中背后蕴含着深邃的政治考量。钉钉子需要锤子和钉子,但最关键的还是“握锤拿钉的手”,钉钉子更需要“自身硬者来钉”。广大党员干部既是党的事业的一颗“螺丝钉”,同时又是握锤敲打的实干家,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将钉子钉歪,搞所谓的“跑偏走样”“打折变通”,而是要修炼自身功力,做到自身够硬,这样才能将改革的钉子“钉得正”,才能在改革洪流中敢于较真碰硬。要具备“能干事、干成事”的过硬本领、“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担当精神和“不图虚名、不务虚功”的工作作风,着眼落实《决定》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树立正确政绩观,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将自身真正锻造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擎天玉柱”和“架海金梁”,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努力把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变成美好现实。